有句话应该是这样说的,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
这么说应该是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一个名字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相当的熟悉,只是不知道诸位看过这本书没有,它的名字叫做《大学》。
是的,我们都在读大学,但此大学非彼大学,我今天要说的是位列四书(据说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四子所著之书)之首的《大学》。
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
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
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
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
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
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
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并将其概述为“三纲八目”。
《大学》的特点就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到目,由个人到国家,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就是《大学》的纲领,作为《大学》的开篇目,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方向。
其次是《大学》中的八条目。
“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行事,达到最佳效果。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心诚意的为人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修身在正其心者”,一个人想修养自身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端正好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一件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是说,上自一国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在《大学》中,修身养性被一再强调是做人的根本,它在人们心目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人们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由个人自身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一个关键点。
“身修而后家齐”就说明这一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好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
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自己。
关于治国,《大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挈矩之道。
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要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子孙和人民。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
”朱熹如是说,确实!在我看来,《大学》教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修身养性,做一个具有崇尚道德的人。
读完《大学》,好像总有种被影子尾随的感觉,那个影子其实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却时常变换着四个不同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慎思。
其实影子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大学都是从那个地方开始,又很有可能会从那个地方结束。
从而产生了一种被尾随的感觉。
读《大学》时,不经意间读着就读完了,好像是毫无知觉的,但是想到那么些难以忘却的影子,就会想说些什么。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足可见《大学》的重要性。
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和“八条目”,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一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
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一门修身哲学,主要应该是中大人所熟悉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和慎思。
首先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不管是朱子本《《大学》还是古本《大学》,开篇都是一致的。
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领《大学》三纲。
其中明明德是根本原则,那么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明字当作动词,明的本意是日月的光辉,比喻为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照耀一切的人类的理性。
明德是指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德性本体,在有生之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见有时而昏,所以必须加以学问之功,一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是心之本体,依旧光明,就像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所以《大学》之道,在于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己高尚的仁德,这是《大学》的根本修身原则。
其次是格致,所谓致知在格物,要坚持明明德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要做到格致。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于格致,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故事,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实验,王阳明21岁时,有一天,他在庭院里看见很多竹子,就想到了先儒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句话,他就想到通过格竹,应该可以掌握竹子所包含的至理了。
于是王阳明就“取竹格之”,沉思其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毫不见效,自己反而被“格”得病倒了。
后来王阳明唔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也”。
后来他吸收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发展了知行合一说,格致从此可理解为知行合一,穷理尽性,追求真理。
然后是至善,前面做到了明德格致,接下来便要修身至善了。
今天我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些宏伟的目标,对于我们读大学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修身至善是最根本的目的。
身不修也无以齐家,无以治国,更无以平天下。
那么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呢?《大学》原文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要知道最高境界的至善在哪里然后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然后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遇事泰然安稳,于是泰然安稳然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得到道的真谛,获得认识上的真正成就而到达至善的境界。
最后说说慎思,其实慎思并不是出自《大学》,但套用一下李安勇老师的话,我们读《大学》不仅应该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是这样,还应该要求我们慎重地思考大学应该是怎么样。
所以要慎思。
打个比方说,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湖南曾经有人用大学首章的“大学之道...则近道矣”做咒语来治病,我们稍微地思考一番便可得出这不过是个玩笑的结论。
再比如,《大学》里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三纲”里的第二纲是作“新民”还是作“亲民”,学界一直也没有定论,那么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要学会慎思,程颐、程颢、朱熹以及张居正是认为当作“新民”的,他们认为《大学》后面中就提到的《周书》《康诰》中提到过“作新民”,汤之盘铭里也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诗经里也提到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此可推知当作“新民”,解作革旧之新,即是自己明明德当以推之及人,使全民新。
而南怀瑾、孔颖达、王阳明等却认为当作“亲民”,他们以下文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为由,认为是作亲民,我们可以经过慎思,取自己所需,比如觉得两方都说得通,亲也好,新也罢,亲亲新新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明德后推己及人,让其他人亲或者新。
另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
”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读书报告(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题目《大学》读书报告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专业班级物流131 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余龙进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23读后感范文读《美德书》所想到的摘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
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
《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
在《美德书》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
《美德书》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善道德公德私德一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
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
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
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