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物专业英语第五章基因的化学本质
生物专业英语第五章基因的化学本质
信息学派
• 1951年开始,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建立了三个DNA分子模 型。他们要求建立的模型既要满足物理、化学、数学 研究的最新事实,如X射线衍射结果、碱基配对的力学 要求,还要满足生化知识,如酮型、氢键、键角等, 更要使DNA能解释遗传学和代谢理论,这是一种很先进 的思想。 • 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 于诞生-第一个模型是一个三链的结构。这是在对实验 数据理解错误的基础上建立的,最终失败。但他们并 不气馁,继续搜集材料,查阅资料。 • 第二个模型是一个双链的螺旋体,糖和磷酸骨架在外, 碱基成对的排列在内,碱基是以同配方式即A与A,C与 C,G与G,T与T配对。由于配对方式的错误,这个模型 同样宣告失败。
Unit Five
Discovering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Gene
基因化学本质的发现
Contents
• Warming–up • Words and phrases • Text Analysis
Warming–up
1.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DNA 2.Discovery of DNA 3. DNA Replication: An Overview
Okazaki fragment ['ɔ:kɑ:'zɑ:ki:] ['frægmənt] n. 冈崎片段
A short sequence of DNA that is the primary product of
DNA polymerase during DNA replication.
Words and phrases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2. cytosine [ 'saitəsi:n ]
n. 胞嘧啶
A single-ring nitrogenous base molecule in DNA and
RNA. It is complementary to guanine(鸟嘌呤).
3. guanine [ 'gwɑ:ni:n ]
Semi-conservative mechanism
Semi-discontinous replication
Okazaki fragment
1.Chromosome and DNA
DNA is a Double Helix
5‘-3’
5 1
4
2
3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
核酸的早期研究
DNA是遗传物质
• 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核酸是 “转化因子”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赫尔希及其 学生蔡斯,通过实验已经证明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查加夫(chargaff)碱基比定律 1952年 查加夫应用纸层析及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各种生 物DNA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定量测定 所有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即A=T; 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摩尔含量相等,即G=C。 因此,嘌呤的总含量与嘧啶的总含量相等,即 A+G=C+T。
Francis Harry Compton James Dewey Watson Maurice Hugh Frederick Crick (46y) Wilkins(46y) (34y ) Great Britain Great Britain institute of Molecular USA Biology Cambridge, Great 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Britain Cambridge, MA, USA London, Great Britain 1916 1928 1916 -
1953.Watsosn & Crick
• 1953年2月20日,沃森 灵光一现,放弃了碱基 同配方案,沃森和克里 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 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 A双螺旋模型。 • 采用碱基互补配对方案, 3月18日终于成功地建 立了DNA分子双螺旋结 构模型。 • 因此,沃森和克里克获 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another DNA molecule.
Thumb
Fingers
Palm
DNA polymerase
6. Double helix ['hi:liks] n. 双螺旋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double-stranded DNA.
dimensional [di'menʃənəl] 尺寸的,维的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living material"
1.adenine [ 'ædəni:n ]
n. 腺嘌呤
A purine(嘌呤) base that is an essential constituent of the nucleic acids and also of such coenzymes as NAD and FAD.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 鸟嘌呤
A double-ring nitrogenous base molecule in DNA and RNA. It is the complementary base of cytosine.
4. thymine [ 'θaimi:n ]
n. 胸腺嘧啶
A single-ring nitrogenous base molecule of DNA but not RNA. It is complementary to adenine.
诺贝尔史上的遗憾, 永远的英伦玫瑰
Franklin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 成功拍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 Watson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 一书中坦承, “Franklin没有直接给我们她的 数据”。而Crick在很多年后也承 认,“她离真相只有两步”。 目前,科技界对Franklin的工作 给予较高评价,对Wilkins是否有 资格分享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殊 荣存在很大争论。
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
1953.Watsosn & Crick
Right-handed B- DNA Double helix Model
这个模型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 并用以解释复制、转录等重要的 生命过程。 经深入研究,发现因湿度和碱基 序列等条件不同,DNA双螺旋可 有多种类型,主要分成A、B和Z3 大类。
结构学派
• 富兰克林--最早认定DNA具有双 螺旋结构,1952年,通过X射线 衍射拍摄到一张举世闻名的B型 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由此推算 DNA分子呈螺旋状. • 威尔金斯-- 计算出DNA分子螺旋 的直径与长度。他们二人还对 • DNA分子的结构作出了确切而关 键性的描述:磷酸根在螺旋的外 侧,碱基在螺旋内侧 . • 然而,他们却未能及时地将分析 资料转变为一个合理的结构模型.
嘧啶
胞嘧啶
尿嘧啶
C
U
胸腺嘧啶 T
嘌呤
腺嘌呤Adenine A
鸟嘌呤guanine G
碱基配对
5. DNA polymerase [ 'pɔlimə,reis ]
n. DNA 聚合酶
An enzyme that brings new DNA triphosphate
nucleotides(核苷三磷酸) into position for bonding on
三大学派的代表
生物化学学派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化学家鲍林实验室
结构学派 英国伦敦皇克
生物化学学派
• 鲍林--最早认定DNA分子具有与氨 基酸链类似的螺旋结构的科学家, 而且研究的环境最优越 • 1950年,利用X射线技术研究蛋白 质结构,提出蛋白质是长链分子, 并发现了α螺旋结构。 • 1952年12月,鲍林宣布建立了DNA 分子的结构模型。但他错误地认 为DNA分子是由三股螺旋组成的, 这使他误入歧途,致使研究最终 以失败告终。
7. nucleoside [ 'nju:kliəsaid ]
n. 核苷
A purine(嘌呤)or pyrimidine(嘧啶) base attached
to ribose(核糖) or deoxyribose(脱氧核糖).
ribose ['raibəus] 核糖
核酸 nucleic acid 核苷酸 nucleotide 核苷 nucleoside 嘌呤碱 purine base 或 嘧啶碱 pyrimidine base (碱基 base) 磷酸 phosphate 核糖 ribose 或 脱氧核糖 deoxyribose (戊糖 amyl sugar)
Okazaki fragment
DNA的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A G G T A C T G C C A C T G G T C C A T G A C G G T G A C C AT GC GC TA AT CG TA GC CG CG AT CG TA GC GC AT GC GC TA AT CG TA GC CG CG AT CG TA GC GC
A point at which the two strands of a DNA double
helix are unwound and separated during re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