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王艳雯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文章以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目前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师能力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科目设置、教学手段、教学对象三个方面提出需要改革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Some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T 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teaching purpose, teachers' ability in four aspects of problems, and from the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object three respects put forward to reform a few opinion.
Keywords:College,Education teaching,Reformation
1.引言
国务院颁布的《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中明确,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健康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往往缺乏大量优秀的体育教育人员去引导大家进行科学的锻炼。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既能从事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学科,应当能够胜任与之相应的责任,发挥专业的优势和特长。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内容的守旧性,制约新型教学内容的开设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使用的2003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为开展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来的课程方案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通过对方案的整理和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中术科与学科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分别为55%和45%,呈现出术科比重大,学科比重小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学生的目的,更多的放在了技能培养上,似乎目的是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

而这是与我国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体育指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也造成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热爱的新型体育项目,在大学却鲜有相关课程的讲授。

教学方法的一贯性,延缓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在近年来在高中逐步展开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体育的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即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一方面更多的教学方法还是围绕着教师来进行,采用的依然是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的步骤,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来思考,结合教师的方法来练习,极大的束缚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

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们一如既往的适应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逆来顺受,往往是一节课下来只记了几页学习重点,其他的毫无所获。

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如果毕业后到我们的中小学任教,那有如何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教师能力的大众性,影响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虽然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大多数的教师依然属于训练型、技术型的大众化教师,缺少教学型、科研型的类型,这样导致了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多呈现出运动员的性质,而缺乏其应有的教练员、指导员的素质。

就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创造精神,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仅把自己作为一名行动者来努力,而不是作为研究者来培养。

教学目的的模糊性,缩小学生未来就业的广度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看,高校仅仅将学生作为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来培养,似乎只有体育教师才是该专业的最好出路。

而现实的情况是,每年我们有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高校毕业,而社会上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却少之又少。

《全面健身计划(2011-2015)》中保障措施中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也就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因此,高校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师养成计划”模式,将“体育指导员培养方案”、“健身志愿者培养方案”吸纳进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科目设置突出新、小、实
在科目的设置上,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多方面的需要,切实完善课程体系。

具体而言要把握三点。

一是“新”,就是要密切关注社会上新兴的体育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在未来学生的就业、发展中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现阶段流行的拉丁舞、街舞等等项目,这些项目有着更为强劲的发展潜力,能在未来学生的工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是“小”,将能够合并的科目进行合并,减小科目设置数量,如将必修科目中的学校体育学和选修科目中学校体育史进行合并,为其他科目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将大众化、一般化的运动项目适当压小,如足球、篮球等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项目,可以适当缩小课时,因为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将一些专业性强,理论素质要求高,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会专门进行学习的科目缩小为通俗化、简约化的科目,便于学习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掌握,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实”,就是结合高校实际,开展实用性较强的特色科目学习,如在河南、山东等地区可以适当加大武术等科目的学习比重,在东北地区可增
加冰上运动项目的比重,而在南方则可以增加水上、少数民族运动项目的比重,从而突出差异性、地域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便利。

教学手段突出科学性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硬的体育教育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学生的入学门槛,在源头上实现科学性。

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不能一味的贪多求烂,而是要认真对以往毕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合理确定招生人数,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兼顾自身实力,招收有着发展潜力的学生,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方法上实现科学性。

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标准、符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模式,结合岗位设置制定层次分明、奖惩合理的人才使用模式,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三是提高教学目的针对性,在目标上实现科学性。

切实结合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要求,可以将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志愿服务者作为本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有益补充,完善专业培训目标体系,真正使得教学目的更加完善。

教学对象突出主体性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日后成为一名体育教师,还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服务志愿者,都要尊重所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出来。

对此,一是在教学计划制定之初,就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从教学活动的组织到教学考核的方法,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从点滴之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知识向综合素质转化。

三是注重学生实践锻炼,可以尝试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中小学校去,让学生参与到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之中,切身感受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发展的方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习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培邦.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史立峰,厉成晓.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
[4]方千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附页:
论文题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姓名:王艳雯
性别:女
民族:汉
职称:中学初级
工作单位: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
详细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福州路28号江西省体育学校邮编:330006
电话:
电子信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