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的学习纵情吟诵识知音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导入自然简单)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师:“绝弦”是什么意思?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这样操作,易勾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老师提出的初读要求简洁明了,就是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
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老师的课堂语言听起来自然随意,没有任何的拿捏,就好像在和学生聊家常,这样更容易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听者也不累。
这个环节还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学情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以便进一步读通课文)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
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
“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
“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这句话应是预设中老师就想让学生释意的句子,但老师这样换一个说法,就感觉是那样自然舒服,不着痕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拎出重点句,挖出重点词帮助理解)更有效果。
罗老师是从初读全文到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再到通读全文,正好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这么个来回趟,很有层次。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
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
(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范读,全场掌声。
)(适时的范读是有效的指导,也是情感的共鸣)(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高山流水明知音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从读顺文章到开始理解文章,过渡自然)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中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让学生自己去对比发现文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这里是否可以让同位思考后互相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
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生:好啊!师:在古代就说成——生:善哉!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现代文用词和古文用词对读更容易理解,相机指导朗读,别具匠心)(生读得很有韵味)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如王崧舟老师点评的开始还原意象)点评:对古文词义的疏通和理解,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为“意思”、一为“意象”、一为“意蕴”。
有些词,解到“意思”为止,可矣。
如“哉”“兮”等。
有些词,既要疏通意思,也要还原意象,如此处的“峨峨兮”“洋洋兮”等。
还有些词,则要在“意思”“意象”和“意蕴”三个层面上求得融会贯通,才算切实妥帖,如后面的“志”“念”等。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适时读想结合)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人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第二句谁来读?(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
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
“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江河”一词的推敲过渡得很自然)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
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
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笑)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齐读)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言文对照)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没错。
有时候咱们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
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如梅老师所说,老师在引领着学生去关注作者的意图,文本的内涵。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生: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追问得好)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
(全场掌声)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点评:伯牙引子期为知音,乃在此“志”也!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这是何等的志向与怀抱?!唯五岳之尊、万古江河方能喻指。
其实,诗以言志、歌以言志、乐以言志,乃至琴以言志,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一种传统。
课文中释“志”为“心里想到”,虽近学情,却废本意。
志者,心之所去也,意为心愿所往。
作为名词的“志”,乃志向怀抱之义;作为动词的“志”,乃心中向往之义。
两者皆有“藏于心中的长远打算”之义。
知音,实乃知志也。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生: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生:钟子期!师:谁能必得之?生:钟子期!师:这才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点评: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
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怎么说?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全场掌声)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生:不再孤!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诠释知音)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生:一句子期!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回应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引申到了知音文化)点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辨言、悟言、得言。
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样的形式不正是知音在心灵上“精诚默契於苍穹”的自然写照和深刻呼应吗?破琴绝弦祭知音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