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牛饲养管理
泌乳是奶牛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产奶量和牛奶品质是奶牛场盈利的重要指标,因此掌握奶牛在泌乳期间的生理变化,科学合理的进行泌乳牛饲养管理,将直接影响奶牛场的经济效益。
1. 泌乳牛生理变化
如图1所示:刚刚分娩后产奶量直线上升,约在7周时达到产奶量的高峰期,之后,产奶量缓慢下降。
另一方面,干物质
摄取量在分娩后的13-15周内才达到最高峰。
所以
在泌乳盛期(产后16-100d ),营养的摄取不能满足
产奶的需要,泌乳牛呈现出营养物质负平衡,如图2
所示。
营养物质负平衡是指奶牛不能充分摄取产奶
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也正
因如此,泌乳牛需要消耗体脂肪和体蛋白来供给产
奶的需要,奶牛的体重起初逐渐的减少,直到4个
月以后才逐渐恢复。
图2 奶牛营养物质的体内蓄积
2. 泌乳牛生理阶段及饲养
2.1 泌乳盛期(产后16-100d )
图1 泌乳牛生理变化
泌乳盛期的产奶量占整个泌乳期的40%-50%,是“黄金泌乳阶段”。
此阶段奶牛处于营养负平衡,需要消耗奶牛蓄积的营养产奶,而这些蓄积的营养主要是来自泌乳后期和干乳期。
泌乳盛期的主要工作重心之一就是提高采食量,尽量控制精粗比50:50,可消化养分要高,并保证足够的粗饲料。
如果精料过多,为保持瘤胃环境,防止前胃迟缓和乳脂率下降,应适当添加氧化镁和碳酸氢钠。
另一工作重心是提高受胎率。
母牛一般产后21-50天发情,发情周期21天。
母牛膘情中等偏上有利于提高受胎率。
如果精料过少,则会导致子宫复旧不全,体重严重下降,影响发情和受孕。
营养水平过高,同样会造成不良后果。
此阶段也是乳房炎的高发期,因此牛场应规范挤奶技术和卫生管理。
2.2 泌乳中期(产后101-200d)
奶牛的干物质摄取量在此阶段达到最高,然后平稳下降,而产奶量也逐渐的降低,因此体重逐渐的恢复。
此阶段奶牛的日增重应保持在0.25-0.5Kg,初产牛还应考虑生长需要。
日粮应适当降低能量和蛋白,增加粗饲料,控制精粗比40:60,减少精料的浪费。
另外高产牛日粮中需要添加适量的缓冲剂。
夏季则应添加氯化钾或脂肪粉,以利于奶牛抵抗热应激;最好在凌晨饲喂一次,减少炎热对母牛食欲的影响,提高采食量。
2.3 泌乳后期(产后201-305d)
此阶段奶牛对营养的需求主要包括:维持、泌乳、修复体组织、胎儿生长和妊娠沉积。
所以应尽快使母牛恢复体重,比盛乳期增加10-15%为宜,但不能过肥。
在此阶段恢复母牛膘情要比干乳期更经济和安全。
日粮应控制精粗比30:70,粗纤维含量不少于20%。
加强管理,注意保胎,防止流产也是此阶段的重要工作。
另外,在预计停奶前做直肠检查,确定是否妊娠,以便及
时停奶。
干奶期60天,是保证犊牛良好生长发育和下阶段泌乳高产的保证。
3. 影响产奶量和牛奶品质的因素
遗传、生理和环境是影响产奶量和牛奶品质的三大主要因素。
遗传:包括品种、个体。
例如:黑白花奶牛产奶最高,娟姗牛含脂率最高。
生理: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初产年龄、干奶期、内分泌激素等。
奶牛产乳性能随年龄和胎次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因为乳牛的产乳量是随着有机体生长发育程度,特别是随着乳腺的发育程度而增长的,当产乳量达到高峰时,由于机体的衰老而产乳量又开始下降。
据统计,黑白花奶牛以6岁5胎产奶量最高;但早熟品种牛第四胎产奶量最高。
牛的乳脂肪和非脂固体物的含量,则随年龄增长而略有降低的趋向。
在第一个泌乳期和第五个泌乳期之间,乳脂肪和非脂固体物分别减少0.2%和0.4%。
环境:包括饲料、饲养管理、挤奶技术、产犊季节、外界温度、疾病药物等。
黑白花奶牛不耐热,当气温过高时,呼吸脉搏次数增加,采食量下降,饲料消化率下降,产奶量减少。
据分析在12月份产犊母牛产奶量最高,1-2月份产犊母牛次之,10-11月份再次之,6月份产犊母牛奶量最低。
4. 总结
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品质受母牛本身(内因)和外界环境(外因)的影响。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做好品种选育,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充分挖掘奶牛遗传潜能,保障牛场的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