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1-2015)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培育学科领军人物、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和科技教学团队为重点,以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加强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机制为保证,坚持引进与稳定并重、培养与使用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高并重的方针,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数量达标、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建设目标在思想政治方面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医德高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业务方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临床技能,了解掌握高等教育理论和把握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教学效果,了解掌握本学科前沿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总体结构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力争引进和培养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2 名,在省内有显著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3~5 人。
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人员达25-30 名。
二、师资队伍现状及分析
1 师资队伍结构分析现有全院专兼职教师共465 人。
学历结构:博士15 人,占%;硕士生17
2 人,占%(包括15 名在职硕士
进修);本科273 人,占%。
年龄结构:30 岁以下56人,占%;31—40 岁182 人,占%;41—50 岁156人,占%;51—60 岁54 人,占%;60岁以上17 人,占%。
职称结构:正高职161 人,%;占副高职147人,%;占中级职称78 人,占%;初级职称79人,占%。
学缘结构:佳木斯大学毕业337人,占%。
2.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从学历结构分析:有本科学历教师比例较高,硕士学位教师有待提高,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偏少。
从年龄结构分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各年龄段上教师分布相对合理,但在30—50岁之间的教师较为集中,所占比例为%,这不利于形成合理的梯队。
从职称结构分析:各级职称分布不均衡,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达%,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偏少。
从学缘结构分析:本校毕业教师所占比例过大,为%,外校毕业的教师较少,特别是外校毕业的研究生更少,“近亲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学科的发展。
因此,要大力引进外校的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改变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
另外,还要走出去,出国留学深造,提高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建设。
同时,多数教师的外语水平亟待提高,以适应外语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强广大教师的外语培训。
三、建设规划
(一)数量稳步发展根据我院未来几年的发展规模,逐步增加与招生数量相适应的专教师数。
在今后的几年中每年增加5~10 名专任教师,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重点抓学科带头人以及研究生点、重点
学科、重点实验室、紧缺人才的引进。
(二)质量逐渐优化在教师数量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才能有效地发挥群体的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因此,我院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要放在调整充实、优化结构方面,以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1、年龄结构。
我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目前已经趋于合理,今后要逐年有计划地以补充中青年教师为主充实教师队伍。
属学科带头人、紧缺人才根据需要决定年龄界限,以保证教师队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人才引进:根据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和申请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要求,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需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争取3 年内引进5-10 名外校博士研究生,20-30 名外校硕士研究生,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 从而提高业务,培养出一支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梯队建设:在各年龄段上要重点培养青年教师,选好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培养对象,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为适应教学研究型的医科大学的需要,我院教师队伍的岗位设置比例要逐步按照教学研究型的医学院校要求,实现5:3:2(即:高级职称占50%、中级职称占30%、初级职称占20%)。
4、教师培训: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听老教师授课,开展专题讲座,有计划的派送年轻教师去著名高校进修学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院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应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各
专业教师除应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学、教育理论、心理学、计算机、教育技术、外语等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教学研究型的医学院校发展的需要。
5、学历提高:鼓励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历),特别是鼓励报考统招统分的研究生,促进我院师资队伍的流动。
引进人才,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重点是博士生,争取在本周期内每个教研室配有1~2 名博士生。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今后3~5 年内要求获得硕士以上学位。
6、青年教师培养:每年拔出专款用于教师进修学习,举办各种学习培训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
开展双语教学,选送中青年教师参加校级或院级外语培训。
坚持每周举办病案讨论、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促进知识更新和进步。
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训练,每年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年轻教师尤其是高学历教师进行教学及临床的科研工作。
各教研室组织本教研室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行集体备课、示教活动并开展青年教师试讲活动,教研室将指派有经的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材、教法、指导备课。
教研室主任还要定期听课,及时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效果给予总结和点评,以便他们逐渐成熟。
四、主要措施
1、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
认真学习和贯彻《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适应形势要求,转变观念,尊师重教,关心教师,尊重人才。
2、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献身教育事业,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3、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环境,帮助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要在评优、分配、培训、住房等方面实行向教师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
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全心全意服务教师、依靠教师。
4、制定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办法,并组织实施。
分配要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相联系,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工作职责相联系。
5、要表彰奖励在教学科研中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
学校每两年组织一次“教学科研十佳”评选活动,在全校进行宣传和表彰,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6、加强教师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
要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教学督导制,从师德师风、德勤能绩等方面定期进行考核,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要建立择优上岗的聘用制度,加强聘期管理与考核,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7、实行更多优惠政策,加强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力度,特别对博士生的引进,主要引进紧缺的专业骨干人才。
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近年来,我院在师资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的观念,强化“人才强院”的意识,超常规地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逐步建设一支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