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11-16周药物流产106例观察护理
[摘要]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探讨药物流产用于孕11-16周引产的安全性。
方法:选择106例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孕妇,给米非司酮50mg,每日两次,连服三天,第四日晨起空腹服米索前列醇600ug,三小时一次,总量小于1800ug。
结果:完全流产率96.23%。
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孕11-16周妊娠是安全、有效的一种引产方法。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安全性
临床上,对孕11-16周终止妊娠者,传统的方法是利凡诺引产或钳刮术。
小于孕16周者行羊膜腔穿刺术,有一定困难,且胎盘、胎膜残留率在30.5%[1];钳刮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技术要求高。
我科从2004年起,对接诊的孕11-16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孕妇,采用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月来我院要求终止妊娠的孕11周-16周的106例孕妇,年龄在16-40岁之间。
B超检查无异位妊娠,无药物过敏史、前列腺素应用禁忌症及严重心、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无青光眼,宫腔无节育器。
1.2方法:每日清晨空腹口服米非司酮50mg,服后2小时进餐,晚餐后2小时再口服米非司酮50mg,连续3天,第四日晨起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600ug,3小时后再服米索前列醇一次,总量小于1800ug。
1.3流产判断:(1)完全流产:首次服用米索前列醇后24小时内胎儿胎盘自行娩出,无须清宫。
(2)不全流产:胎儿娩出后,胎盘胎膜滞留或部分残留,需清宫。
(3)失败:超过24小时,胎儿胎盘不排出,需要行钳刮术。
【2】
2.结果:
2.1流产效果:完全流产8例,占7.5%;不全流产94例,占88.68%;失败4例,占
3.77%。
2.2阴道出血量:按服药后开始流血,自胚胎组织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量计算,与本人月经量相比照,小于月经量者18例,占16.98%,等于月经量者31例,占29.25%,多于月经量者57例,占5
3.77%。
2.3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孕妇均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乏力、下腹坠胀感、疼痛反应,3例恶心、呕吐,剧烈不能进食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均可耐受,未作特殊处理。
2.4流产后清宫:孕11周-16周是胎盘绒毛发育旺盛至胎盘完全形成的过渡期,此期流产,胎盘绒毛与蜕膜联系紧密,胚胎组织常不易完整剥离而发生流产不全,出血多,为防止胚胎组织碎片残留,流产后出血过多,时间延长,继发感染,流产后常规清宫。
【2】本组孕妇中有98人施行了清宫,占总人数的92.45%,其中8例未清宫,均为完全流产中的孕妇,产后7天、14天门诊随访均无异常。
3.观察与护理
3.1对试行药流的孕妇,要求全部住院服药观察。
在服药前详细的给孕妇及陪护讲清药流的好处,服药后流产的效果,不良反应及应对这些反应的措施,让孕妇及陪护对药流有充分的了解,做到知情同意。
3.2用药前测量孕妇的生命体征,常规做产检并记录。
3.3用药后每4~6小时测生命体征一次,观察并记录宫缩、阴道流血及胚胎组织排出情况。
3.4服药期间,让孕妇注意休息,避免腹痛、流血造成孕妇的紧张与不适。
3.5对孕妇及陪护讲清药流后在清宫的好处,待胚胎组织排出后,根据情况清宫。
清宫前给孕妇及陪护讲解清宫的目的、配合方法、可能发生的意外,取得孕妇的配合,陪护的理解。
3.6清宫时可给催产素10u,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以促进子宫收缩。
3.7清宫后2-3天,注意观察子宫复旧,阴道出血,排尿情况及有无感染迹象。
片100mg,
3.8对孕14周-16周引产者,即刻采取回奶措施,口服维生素B
6
每日3次,或乙烯雌酚片,5mg,每日3次,连用3天。
术后4周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为产妇进行避孕措施的指导。
【2】
3.9 心理疏导:对不同原因要求终止妊娠者,提供表达内心顾虑、恐惧、孤独、自我贬低等情感的机会。
给予同情、宽慰、鼓励和帮助,减轻病人的无助感。
【3】
3.10指导出院随访:告知孕妇2-4周要来院复诊子宫复旧、尿HCG,阴道出血情况,并解释做这些检查的目的,配合的方法。
4.讨论
米非司酮是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口服吸收迅速,与子宫内膜的孕酮竞争结合其受体,使体内孕酮水平下降,子宫内膜缺乏孕酮支持发生绒毛组织及蜕膜
,使子宫收变性、出血坏死剥脱;米非司酮还能刺激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F
2a
的衍生物,具有诱发宫缩,宫颈软化、扩张。
米索前列醇是合成的前列腺素E
1
缩和软化宫颈的双重作用,使子宫兴奋和收缩,宫口自然扩张。
两种药物配伍后增强了子宫收缩及宫颈扩张的作用,有利于胎儿及附属物排出。
具有引产时间短,出血少,组织残留率低的优点。
通过对106例终止妊娠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可见孕11周~16周终止妊娠者,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可避免小于孕16周终止妊娠者,羊膜囊穿刺困难及钳刮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技术要求高的弊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同行们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