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流传至今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创新;评述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人想到的总是“过去的,过时的”文化,显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兼顾佛家、道家等文化的文化形态。
近年来,理论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概念及其构建,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继提出,人民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全面发掘的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应运而生。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梁丽(2005)对现代社会中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中的两种观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进行比较,指出明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她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就形式而言, 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
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
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于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自身个性特征, 使得她独成一系, 以其独特的风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曾繁仁(2005)支持2004的《甲申文化宣言》提出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的宣言。
对某些学者的“构筑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堡垒”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且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还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刘梦溪(2007)通过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比较指出,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一个领域的学问,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有辉煌历史、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独成一系的文化形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现状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了很多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当今主流性的观点做出如下综述:(一)人与自然。
何怀宏(2003)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在“支持精神”方面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儒家所专有,而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
“相关思想”一个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个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
刘固盛(2010)指出,自然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关注。
道学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推崇和顺应,也就是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指的是天地不分,一片混沌的状态;“二”指的是阴阳二气;“三”指的是阴阳交融,一派和谐的状态,由此产生了天地万物。
同时道家还有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道法自然”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顺应自然,按照客观法则发展。
二是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三是人文自然。
张海山(2010)对佛教文化中蕴涵着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以消除”分别心“是佛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
西方净土是理想的生态王国,众生平等是佛教生命伦理的思想核心,戒律之首--不杀生是佛教生命伦理内蕴的实践精神,慈悲护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谐相生是生态文明内涵所在,心灵环保是生态文明的至高境界。
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中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他们把人放在高于自然的位置,这样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同时治理环境的代价是巨大的。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则是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准则,事实也证明不尊重自然的人终将会受到自然疯狂的报复。
(二)人与社会。
郑志宝(2009)对自由主义与群体主义争论中的儒家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儒家对于人的认识是多向度的,仅从儒家自由主义次传统来看,儒家的自我观包含着内在的德性、个人的尊严、道德的自主性、由己及人的平等、和而不同、内在于人心的天、由人格尊严、人格平等而引申出来的普遍性等颇具普世价值的思想。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的。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里叙述了财富分配的问题,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加强社会稳定成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课题。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学派的的推己及人的观点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
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
和谐社会不是要进入无差别境界。
之所以提出和谐社会,其前提是中国已从单一走向多样、多元,假如没有多样、多元,就没有必要讲和谐。
因此,提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多样、多元。
“和而不同”一语,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在这里区分了“和”与“同”的不同内涵对事物生成发展的不同作用。
而春秋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晏婴继承了史伯有思想,晏婴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这一问题时说:“异。
和如羹焉,”“和羹备五味,”(《春秋左传》)要烹制出美味的羹汤,必须具备多种原料;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同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同流,以相继也,”“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这一思想后来被孔子所吸收,并在《论语子路》中指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论断。
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
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
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
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
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
在不同制度下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社会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从而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程度,它的表现形式,以及达到和谐社会的途径、手段,都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创造性和差异性,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科特色的和谐社会之道。
真正使得“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崔维成,康伯霖(2008)对佛学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任何时代,和谐都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幸福的基础。
而一切的不安定因素都来自于人们的对立、冷漠和自私自利。
佛学找到了人类最根本的敌人,那就是“无明和我执”,即由无明烦恼而引发的贪、嗔、痴,是一切人类社会斗争、冲突的根源。
而佛学中教人们用戒、定、慧予以对治。
佛学倡导人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慈悲济世,普渡众生,也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三)人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是讲人要知人,最终目标是实现人际和谐,解决人文危机。
在对待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和人生智慧主张“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世,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更大价值。
汤一介(2010)在对儒家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提出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何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
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停止于此,《郭店竹简》中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之爱人,仁也。
”非常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
这就是说,孔子的“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
作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已,其由人乎?”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的好的解释。
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的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