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方案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方案

******-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方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时间: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1.1 工程概况 (1)1.2 周边环境条件 (1)1.3 编制依据 (1)第二章场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层情况 (2)2.2 地下水情况 (6)第三章基坑止水方案设计 (6)3.1 止水帷幕设计 (6)3.2 基坑内疏、排水设计 (7)3.3 基坑观测井设计 (7)3.4 其它说明 (7)第四章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7)4.1 支护方案设计 (7)4.2 其他说明 (9)第五章原材料进场检(试)验要求 (11)第六章边坡安全监测 (12)6.1 监测依据 (12)6.2 监测项目 (12)6.3 监测方案 (12)6.4 监测周期 (13)附件:1、基坑支护计算书2、基坑支护总平面图3、基坑监测点布置图4、B-C-D-E-A 段基坑支护施工图5、A-B 段剖面基坑支护施工图6、施工大样图第一节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主要拟建建(构)筑物性质一览表表1-11.2 周边环境条件拟建场地原有建筑均已拆除,现状为待建空地,A-B 段有一条现状道路通过,具体位置详见附图1 基坑支护总平面图,其余部位距拟建建筑物30m 内无现有建(构)筑物。

根据甲方提供情况,拟建场区内无地下管线通过。

1.3 编制依据1.3.1 现行规范、标准(1)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1-501-2009;(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统一标准GB50300-2001;(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J220-2012;(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J1412-2012;(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07;(10)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1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2)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13)建筑钢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14)建筑钢结构焊结技术规程JGJ81-2002;(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1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2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操作规程JGJ80-91;(22)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2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2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25)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场容卫生、环境保护及保卫消防标准DBJ01-83-2003;(26)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此外,施工时的扬尘及噪音应符合北京市规定的相关标准。

1.3.2 工程资料1、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2、甲方提供的《*底板配筋图》;3、甲方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二节场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与本次设计相关的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下:2.1 地层情况拟建场区50.0m 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大致可分为11 层及若干亚层,除第①层为人工填土层外,其下各层均为一般第四纪沉积地层。

现由上至下分别描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第①层:粘质粉土素填土,以粘质粉土为主。

黄褐色,湿,稍密。

夹有砖屑、灰渣等。

局部夹有第①1层细砂素填土及①2层杂填土,本层层厚0.50~1.80m,层底标高介于42.44~43.31m 之间。

其中第①1层细砂素填土,黄褐色,湿,稍密,含有砖屑、灰渣、混凝土碎块等。

本层层厚0.50~1.60m,层底标高介于41.98~42.54m 之间。

第①2层杂填土,杂色,湿,稍密,以建筑垃圾为主,含有灰渣、混凝土碎块等。

本层层厚0.40~1.60m,层底标高介于42.33~43.79m 之间。

2、一般第四纪沉积层第②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褐黄色,稍湿~湿,中密。

含云母、氧化铁等。

局部夹第②1层粉质粘土透镜体、第②2层粉细砂及第②3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本层层厚0.30~4.00m,层底标高介于38.45~42.12m 之间。

其中第②1层:粉质粘土:褐黄色,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

本层层厚0.60~0.70m,层底标高介于38.61 ~41.16m 之间。

第②2层:粉细砂:褐黄色,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

本层层厚0.30~2.60m,层底标高介于38.48~42.28m 之间。

第②3层: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色,湿,可塑,含云母、氧化铁。

本层层厚0.60~1.20m,层底标高介于40.61~41.52m 之间。

第③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黄灰~灰色,湿~很湿,中密,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及少量有机质等。

局部夹第③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及第③2层砂质粉土透镜体。

本层层厚0.20~3.20m,层底标高介于36.44~38.26m 之间。

其中第③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黄灰~灰色,湿,含云母,氧化铁及少量有机质等。

本层层厚0.40~1.10m,层底标高介于37.50 ~38.94m 之间。

第③2层:砂质粉土:灰黄~灰色,湿,稍密~中密。

含云母、氧化铁及少量有机质等。

本层层厚0.70~1.10m,层底标高介于37.14~38.96m 之间。

第④层:细砂:褐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含云母、石英等。

本层层厚3.00~5.00m,层底标高介于32.65~33.92m 之间。

第⑤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黄灰~灰色,湿,中密,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等。

本层夹⑤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及⑤2层砂质粉土。

本层层厚1.30~5.50m,层底标高介于27.14~31.91m 之间。

其中第⑤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黄灰~灰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及少量有机质等。

本层层厚0.60~1.30m,层底标高介于30.22~33.02m 之间。

第⑤2层:砂质粉土:灰黄~灰色,湿,稍密~中密,含云母、氧化铁及少量有机质等。

本层层厚0.30~0.60m,层底标高介于29.35~31.07m 之间。

第⑥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褐黄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姜石等。

本层夹⑥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⑥2层砂质粉土透镜体层及⑥3层细砂透镜体。

本层层厚0.30~9.90m,层底标高介于17.82~28.71m 之间。

其中第⑥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褐黄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等。

本层层厚0.30~3.00m,层底标高介于19.25~27.66m 之间。

第⑥2层:砂质粉土:褐黄色,湿~很湿,中密。

含云母、氧化铁等。

本层层厚0.30~1.20m,层底标高介于18.85~23.92m 之间。

第⑥3层:细砂:褐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含云母、石英等。

本层层厚0.40~2.50m,层底标高介于17.22~31.41m 之间。

第⑦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及有机质等。

本层夹⑦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⑦2层砂质粉土及⑦3层粉砂透镜体层。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0.20~11.90m,层顶标高介于9.75~21.92m 之间。

第⑦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湿,可塑~硬塑,含云母、氧化铁及有机质等。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0.40~8.0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8.72~19.64m 之间。

第⑦2层:砂质粉土:灰黄色~灰色,湿~很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及有机质等。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0.60~2.4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13.76~18.34m 之间。

第⑦3层:粉砂:灰黄色~灰色,饱和,密实,含云母、石英等。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0.90~1.7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16.64~18.22m 之间。

第⑧层:粉细砂:灰黄色~灰色,饱和,密实,含云母、石英等。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2.50~4.3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5.44~6.86m 之间。

第⑨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等。

本层夹⑨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1.50~5.3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0.14~2.84m 之间。

第⑨1层:粘土/重粉质粘土:灰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及有机质等。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0.50~0.8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2.34~5.33m 之间。

第⑩层细砂:灰黄色,饱和,密实,含云母、石英等。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2.00~3.3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2.46~-1.86m 之间。

第⑾层:粉质粘土:灰黄色,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等。

本层夹⑾1 层粘土/重粉质粘土、⑾2 层砂质粉土。

本层部分钻孔未钻穿,揭露层厚0.60~1.40m,可见层底标高介于-3.26~-3.06m 之间。

与本工程相关的各层地基土有关设计参数见表2-1。

地基土设计参数表表2-1注:上表中()内参数为经验值。

2.2 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在30.0m 深度范围内见3 层地下水。

各层地下水埋藏、补给和排泄情况见表2-2。

场地地下水位统计表表2-2层号稳定水位埋深(m)稳定水位标高(m)地下水类型补给条件第①层 2.3~5.3 38.98~41.71 上层滞水大气降水补给第②层 5.7~7.0 36.98~38.46 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第③层22.6~23.1 21.01~21.68 潜水(微承压)主要受径流补给第三节基坑止水方案设计本工程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保证基坑及基础施工能干槽作业,确保基坑边坡的稳定和安全,预防管涌、突水等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地质灾害等,必须将场区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一定深度。

本工程考虑根据现场实际条件,采用护坡桩中间加高压旋喷桩或长螺旋搅拌桩形成止水帷幕,并且在基坑内设置疏干井排水的方案,两种桩位置关系见图3-1。

帷幕桩、疏干井及观测井布置详见附图1 基坑支护总平面图。

3.1 止水帷幕设计(1)根据我单位在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情况的了解,并经过与勘察负责人沟通,本次止水帷幕设计不考虑第层上层滞水对基坑的影响。

我单位认为第层上层滞水水量较小,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易疏干。

(2)采用高压旋喷桩或长螺旋搅拌(喷)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