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简介

唐诗简介


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 1、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情) 怀 古咏史 即事感怀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意象 意境 背景 主旨 2、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诗眼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直抒胸臆 虚实相济 绘形绘声绘色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炼字 起承 转合 赋比兴 夸饰 用典 含蓄 对仗 韵脚 3、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 表现……的情趣 / 寄 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 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李白《上李邕》)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 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 阔大。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 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 杯……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后期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张若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盛唐,唐诗的黄金时代。特点如下: 1、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 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 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业功名、 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 体风貌。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2007年浙江卷第16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 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 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 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 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 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 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 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感情或旨意。
5、答题示例
2007年山东卷第14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 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这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 步骤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 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 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步骤③这句诗蕴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5、答题示例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 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 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 “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 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 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 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 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 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 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描写意想, 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 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 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 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 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 键。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
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 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 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
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 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 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 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半缘修道半缘君。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 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 艺术成就不高。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 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 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 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风 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 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 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风 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写景 咏物 言事 怀古 咏史 山水田园 边塞战争 抓 住 形 石灰吟 象 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其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特 征 乌衣巷刘禹锡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滁州西涧
韦应物
邯郸驿里逢冬至,独怜幽草来自边生,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大林寺桃花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菊 花 (元稹 ) 取次花丛懒回顾,
三、怎样写?(简析语言、表 达技巧 )
直接抒情
抒情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表 现 手 法 描写手法 对比 联想 铺陈 比兴 拟人 用典
情景交融
衬托 烘托 反衬 虚实结合 渲染 白描 动静结合 点面 比喻 夸张 象征 借代 双关
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 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 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 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 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 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 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 生动……
5、答题示例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 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 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 味。 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 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 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 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 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 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 境。
王维、孟浩然 、王之涣
中唐:韦应物、柳宗元、韩愈、
元稹、白居易
晚唐:李商隐、温庭筠、杜牧
初唐
“四杰”,一群地位不高而才名 颇盛的年轻诗人。不满意宫廷应制 诗的空虚内容和呆板形式,要求抒 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悲欢离合 的人生感慨,从而推动诗歌题材 “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 至江山与塞漠”,扩大了表现范围。
唐诗简介
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 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 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 了充足的条件。 可考证的唐诗作家3700多人,可 见存世的唐诗54000余首。
唐诗分四期: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初唐: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
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张若虚
盛唐:李白、杜甫、杜外,高适、岑参、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 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 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 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 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 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 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赠别二首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古代诗歌的鉴赏
写什么?
三个问题 为何写?
怎样写?
一、写什么?(形象或意象、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