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单项选择题:满分60分。
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从下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不包括()年代中国商品出口总额英国商品人口总额鸦片走私总额1821年14 757 132元13 693 213元225 780元1833年17 814 260元10 119 655元12185 100元A、1821年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B、1833年中英贸易中白银流向中国C、1833年英国对华正常贸易是入超D、1833年鸦片贸易额较1821年激增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上述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4.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5.“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
……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6.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7.《南京条约》签订后,有英国资本家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上述材料表明()①英国纺织品在中国供不应求②该资本家不完全了解中国国情③该资本家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④英国工厂急需更新设备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B.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C.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D.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9.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10. 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
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11.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12.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13.“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句诗应写于下列哪次战争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指()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15.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
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B.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C.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D.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16.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D.共同支配中国17.右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中期18.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次战争期间()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④19.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哪些战争破坏了北京的文物古迹()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甲午中日战争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20. 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2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22.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族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23.《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 .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 .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 .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24.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 25.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26.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①④⑤27.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正当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这说明林则徐( )①对外商注意区别对待 ②鼓励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③主张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 ④坚持正义立场,讲究斗争策略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②③28.《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A .①②④B .①④C .②③D .①②③④29.“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30.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辛丑条约》的各个条款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条款是()A.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B.对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C.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D.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二.非选择题31.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
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6分)(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6分)(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4分)32.(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