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免疫系统的功能:1、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3、免疫耐受功能免疫学三个重要的理论:1侧链学说。

1897年Paul Erhich提出了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

该学说认为抗体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抗原进入机体后于这种受体可发生互补型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当受体大量产生并脱落到血液中便成为循环抗体。

2克隆选择。

1957年Mac Farlance Burnet 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

该学说认为,全身的免疫细胞是由众多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克隆所组成的。

同一种克隆细胞表达相同的特异性受体,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多样性是机体接触抗原以前就预先形成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

抗原进入机体只是从免疫细胞库中选择出能识别这种抗原的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并使其活化、增殖、扩增出许多具有相同特异性的子代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清楚入侵的抗原。

若在胚胎期间,体内抗原接触到相应细胞系,这些细胞系即被排除或禁忌,处于抑制状态。

成为禁忌克隆。

3免疫网络学说。

1974年Niels Jerne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

该学说认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决定簇在体内又能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又可引起抗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如此下去,在抗体和淋巴细胞中产生一个复杂的级联网络,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器官分类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骨髓的结构: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造血组织主要又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成为造血诱导微环境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胸腺分为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胸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若干胸腺小叶,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皮-髓质交界处含有大量血管。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参与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表面覆盖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被结缔组织深入实质,构成小梁,作为淋巴结的支架。

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则由淋巴结门部离开。

淋巴结实质分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

皮质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核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淋巴结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通过淋巴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淋巴组织可以不断的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细胞,记忆细胞,通过再循环,增加了抗原和APC的接触机会。

接触相应的抗原后,即可进行相应的生理学功能。

通过淋巴再循环,使机体所有的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者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抗原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抗原表位类型: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数量、途径、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都明显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球蛋白由四肽链分子组成,各肽链间有数量不等的链间二硫键。

结构上Ig可分为三个长度大致相同的片段,其中两个长度完全一致的片段位于分子上方,通过一易弯曲的区域与主干连接,形成一“Y”字形结构,成为Ig单体,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单位。

一、重链和轻链:任何一类天然免疫球蛋白分子均由四条异源性多肽链,其中分子量较大的成为重链,而分子量较小的成为轻链。

1重链:分子量约为50~75kDa,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各类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尽相同,因此其抗原性也不同。

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或五种类型,即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ε链。

2轻链:分子量约为25kDa,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轻链有两种,分别为κ链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两型,即κ型和λ型。

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但是同一个体内可存在分别带有κ或λ链的抗体分子。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中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成为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而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成为恒定区。

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

1、可变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

VH和VL各有3各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2、恒定区: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

同一类别的Ig,其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免疫原性相同,但V区各异。

三、铰链区: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区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

四、结构域:Ig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以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一般有相应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一、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是在此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在体内分布广泛,亲和力最高,具有重要的免疫效应,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IgG1、 IgG3、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二、IgM:单体IgM以膜结合型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

一般不能通过血管,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体抗感染部队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按的早期诊断。

三、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类。

血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分泌型为二聚体,由J链连接,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分泌型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与粘膜局部免疫,通过与相应病原微生物结合,阻止病原体黏附到细胞表面,从而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感染的“边防军”四、IgD:分为血清型IgD和膜结合型IgD。

膜结合型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称为初始B细胞。

五、IgE:IgE的重要特征为亲细胞抗体,其CH2和CH3机构与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Fc RI高亲和力结合,当结合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后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

包括1)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

2)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

3)甘露糖结合凝聚素激活途径(MBL)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

4)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2补体调节蛋白: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质。

3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补体的命名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分别称为B因子、D因子、H因子、I因子、P因子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一横线表示之4某些补体调节蛋白按其功能命名补体的生物合成: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意外的细胞合成,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补体的生物学作用:一、参与宿主的早期抗感染免疫(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2、调理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二、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1、清除免疫复合物;2、清除凋亡细胞)三、参与适应性免疫(1、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2、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3、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4、参与免疫记忆)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参与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终末过程的组分及活化过程相同,其主要机制是:C5转化酶(C3bBb3bH或C4b2a3b)将C5裂解为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7,暴露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合于膜上的C5b~7可与C8结合,所形成的C5b~8可促进C9聚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AC)插入细胞膜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致细胞崩溃。

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1,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1)蛋白酶β亚单位 2)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3)HLA-DM基因 4)HLA-DO基因 5)TAP相关蛋白基因3,经典I型基因 1)HLA-E 2)HLA-D4,炎症相关基因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 2)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 3)MHC I类相关基因家族4)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生物学功能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由此形成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2)被MHC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使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3)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4)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1)经典的Ⅲ类基因为补体成分编码,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2)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可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及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表面有众多的膜分子,他们在B细胞识别抗体,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抗体产生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BCR)复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