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分校: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导言 (2)一、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3)(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3)(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6)二、结论 (7)参考文献 (8)摘要: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
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导言:渊明是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
加上自汉、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
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心的平静自在。
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
”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
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41 岁时辞去了仅任职83 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的田园生活。
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
“古今尊,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平淡自然不仅是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
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一、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而描写景物。
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白描是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
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
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
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
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
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
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
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
轼说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
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
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
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
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
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
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
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
这是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
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萧统《渊明集序》说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黄庭坚说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
这即是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荷锄”“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
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
元好问这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
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轻松自在,顺其自然。
这种隐者的境界。
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
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等!(三)、情、景、事、理的浑融在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
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