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

[标签:标题]篇一:论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及其影响论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及其影响摘要:中国历史久远,而数学历史亦是久矣。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自西汉至南北朝的三、四百年期间。

《算数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及两晋时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以赵爽与刘徽为主要代表人物。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

而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应该就是祖冲之、祖暅父子。

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的宋、元时期,是以筹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其表现是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中国古代数学以宋、元数学为最高境界。

到了明代,数学的主要成就应该首推珠算的普及。

关键词:古代数学;重要成就;影响Abstract: China’s long history, and mathematical history is also a long lasting. The real China ancient mathematical system formed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ree in four hundred, period. The count book “, “weeks thigh is the”, “nine chapters arithmetic”for the period of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of jin and focused on theory study, among them with ZhaoShuang and LiuHui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 I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of booming development period, the idea has the grandson is the “, “apfa Yang is the”, “ZhangQiu built is the”and so on the math works to come out. And in this perio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should is zu chongzhi, fathers Geng father and son. From the 11 th century to 14 of the century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s the counsel a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heyday, its performance is the period emerging many outstanding mathematicians and mathematics books.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to song, yuan mathematics for the highest realm.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mathematics should first abacus calculation popularization.Keywords: ancient mathematical;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fluence中国历史久远,而数学历史亦是久矣。

数学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而其后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据说《易经》还包含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

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

中篇二:中国古代数学的具体成就中国古代数学的具体成就一、圆周率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於10的开方(约为3.162)。

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於八亿分之一。

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二、割圆术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刘徽在批判总结了数学史上各种旧的计算方法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方法。

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是取“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的数值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

但用这个数值进行计算的结果,往往误差很大。

正如刘徽所说,用“周三径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圆周长小得多。

东汉的张衡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他从研究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关系着手得到圆周率。

这个数值比“周三径一”要好些,但刘徽认为其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必然要大于实际的圆周长,也不精确。

刘徽以极限思想为指导,提出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既大胆创新,又严密论证,从而为圆周率的计算指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刘徽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并由此而求得了圆周率为3.14和3.1416这两个近似数值。

这个结果是当时世界上圆周率计算的最精确的数据。

刘徽把“割圆术”推广到有关圆形计算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汉代以来的数学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刘徽的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使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

在西方,这个成绩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于1593年取得的,比祖冲之要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祖冲之还求得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值,一个是“约率”,另一个是“密率”.,其中这个值,在西方是由德国的奥托和荷兰的安东尼兹在16世纪末才得到的,都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年。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割圆”之说,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每次把边数加倍,直至圆内接正96边形,算得圆周率为3.14或157/50,后人称之为徽率。

书中还记载了圆周率更精确的值3927/1250(等于3.1416)。

刘徽断言“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其思想与古希腊穷竭法不谋而合。

割圆术在圆周率计算史上曾长期使用。

1610年德国数学家柯伦用2>边形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

1630年格林贝尔格利用改进的方法计算到小数点后39位,成为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最好结果。

分析方法发明后逐渐取代了割圆术,但割圆术作为计算圆周率最早的科学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三、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项非常出色的创造。

十进,就是以十为基数,逢十进一位.位值这个数学概念的要点,在于使同一数字符号因其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值。

例如同样是2,在十位就是20,在百位就是200;又如4676这个数,同一个6在右数第一位表示的是个位的6,在右数第三位则表示600。

我国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了。

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10万以内的自然数。

这种记数法已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给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对我国古代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比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发生较早的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希腊所用的计算方法要优越得多。

印度则一直到公元6世纪还用特殊的记号表示二十、三十、四十??等十的倍数,7世纪时才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明显证据。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一项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克思称赞它是“最妙的发明之一”。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评价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四、算经十书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

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

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但它所包含的史料,却有比这更早的。

其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成为现存文献中提到最早使用勾股定理的例子。

五、勾股定理据《周髀算经》记载:“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四,径隅五。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将矩的两直角边加以折算成一定的比例,短直角边长(句)3,长直角边长(股)4,弦就等于5,得成3、4、5(如右图)。

句(即勾)、股平方之和为25,这称为积矩。

大禹所用的治天下(指治水)的方法,就是从这些数学知识发展出来的。

在世界数学史上,一般把勾股定理归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发现它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因为他提出了定理的一般形式的叙述和证明,我国则稍晚。

但实际上,商高关于勾股定理的认识,要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所记载的周公与商高问答的事是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

这个事实证明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地发现并应用了勾股定理的一般情形,要比外国早得多。

六、(测高、深、远的方法)测量太阳高度陈子是周代的天文算学家,荣方是当时天文算学家的爱好者。

在陈子教给荣方的各种数据计算的具体方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二千六七百年前,我国对勾股定理的应用已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