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六大原则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六大原则

方向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而提出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一大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オ。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之后,这一提法被进一步具体化: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合理定位。

广谱式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正因如此,我国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对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探索,以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度契合。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一致强调了“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了“广谱式”的政策导向。

这一导向主张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普及性,矢志惠及每一个学生,着力增强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啻为一场具有革命意义的教育改革。

首先,它更加强调“实效”,充分借鉴素质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的方法,冲破了把创业教育“狭化”为职业教育或“泛化”为素质教育的“极端”,强调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

协同性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总目标,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相关实践、模拟、体验教学环节,在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

其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内容,而且涉及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企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的配合,必须建立科学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多主体、多因素的协同运作,凝成合力推动这项工作的和谐共赢。

推动校地协同。

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双方在智力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师资流动等方面的合作空间,互取所有、互补所缺,协作共赢。

推动校校协同。

大力拓展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或对口支援,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互聘、课程互修,鼓励大学生跨校建立创新创业团队。

推动科教协同。

特色化原则
立足办学定位,凝练学校特色。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产业界对知识创新、技术转移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应时而动,积极谋求变革与发展。

今天,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定位和特
色。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此为基础,并在发展中不断熔铸“创业型”特色,使学校在延续专注教学与研究的传统使命的同时,深化和拓展大学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