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9个学科视导总结
语文学科: XX一中
【优点】
1.课堂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优势。
集体备课成效显著。
教学进度保持一致:高三是考点“小说阅读之人物心理专题”复习,高二是古诗歌“李凭箜篌引”新授,高一是随笔“上图书馆”新授。
学案一致,制作精良:预习案、课中案、巩固案,三案环环相扣,合理规范;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责任清晰明了,条目齐全。
2.课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
一案为主,多案并举。
如高二四位教师。
3.课堂体现了驾驭四新的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老师们教、学、研的核心。
高三侧重解读高考,高二侧重品读鉴赏,高一侧重阅读人生。
都没有离开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维度。
如张美玲老师《秦琼卖马》。
4.课堂体现了教学建模的共识共享。
“‘361’动感有效课堂”模式在三个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与课型中得到充分而又灵活地应用,“前置导入——交流展示——精讲拓思——质疑探究——评测反馈——总结延伸”6个环节各有侧重,高三复习课侧重“评测反馈——总结延伸”,高一高二新授课侧重“交流展示——精讲拓思——质疑探究”。
【建议】
1.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关系。
课堂上,教师讲的有时过多,没有很好地注意“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建议教师一要重视课堂内的学生活动安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二要重视学生学情的掌控与调控。
2.提升“课堂建模”的意识与运用。
课堂建模是一个框架,是教育教学规律呈现的载体,它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是教条的,固化的。
如高三每节复习课,可以尝试把“一个考点导入,一道真题分析,一个思维路径,一组反馈训练,一点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361’
动感有效课堂”的框架内,定会呈现“一个大花园中百花争艳”的局面。
3.加强“四新研究”的意识与运用。
个别老师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方面还不能做到有机对接。
建议尽快适应对新教材的实际应用,在核心素养的宏观指导下,创新新教材的使用方式方法,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要学会取舍。
4.注重“三类教研”的价值与实效。
一是促进个别老师对教研活动的重视程度,改变他们“有参与意识,无主动意识”的被动现象。
二是教研要点面结合,立体呈现,充分体现研为所教,教为所学,学为所考的原则。
三中语文
【优点】
1.重视集体备课。
高三教师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学案共研共享。
如高三仲学、潘婷两位老师。
2.重视分层落实。
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实施的侧重点不同。
3.尊重教学规律。
课堂实施切口小巧,由易到难;教师能循循善诱地引,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
4.生本意识明显。
六位老师的课中,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挺高,随之所解决的有效问题就多。
5.重视规范意识。
高三的两位老师重视抓审题与解题规范;基础年级的四老师重视抓知识与能力的规范。
【建议】
1.规范校本课型建设。
老师们通过讲课、听课、评课,相互借鉴,依据本年级、本班级的学情,优化自己对各文题或专题的教学思路与方式。
2.加强“四新”研究。
老师们须加强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等方面的研究,实现教、学评、测的有机对接,实现个性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3.深化各类教研活动。
老师要自研与共研相结合,充分调动、开发、借助各方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团队的强大合力,从而转化为战无不胜的动力。
二中语文
东校区
【优点】
1.课前准备充分。
集体备课显著,既备内容,又备学情与学法,教学设计合理,学案制作体现新教材与新高考的要求。
2.教学过程实用。
课堂引导、点拨、鼓励等方法的灵活运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驾驭课堂有力。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融会贯通,强调学的过程。
4.注重课后跟进。
老师们有布置必有检查,有检查定有反馈。
作业批阅细致讲究,指导学生试卷纠错到位。
【建议】
1.生本课堂需要继续研究。
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调整教学进度,管理学生学习状况,以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2.教学方法需要多元探讨。
不管是常规的“读、写、议、练”,还是常用的“教、学、评、测”,都要在适合本班学情的基础上进行。
3.“四新”研究不能放松。
只有不断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等的研究,才能明了新授课与复习课的方向,并有效把控。
4.加大教研活动开展力度。
“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
多开展教研活动,多进行集体备课,采用“同伴互助”的形式,促进专业成长。
西校区
【优点】
1.重视教情。
新课标与新教材的使用衔接较好。
2.重视学情。
基础年级定位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高三则强化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3.细研教法。
教师们或激趣或善诱或精讲或拓思,因师而宜,因生而宜。
4.讲求实效。
只要学生能做到的,老师要求他们必须做到或尽力做到。
5.重视规范。
新授课教学思路规范;复习课教学方法规范。
【建议】
1.深研高考试题。
树立“高考试题就是教材”备考意识,让备考效果最大化。
2.深研校本课型。
优化适合自己的各种文体、专题、课型的教学思路与方式。
3.关注核心素养。
不管哪一个年级,尽可能注意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与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