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
文修身,以诚待人”的办学理念,践行“‘四自’教育助梦飞翔”的德育品牌理念,通过“自知、自信、自律、自主”德育管理模式,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课程建设的逐年发展,德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已成为核心内容。
为此,我们制定了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丰富“‘四自’教育助梦飞翔”德育理念,符合学生品德发展实际。
一、实施目标
1.形成各年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
合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巩固各年段德育效果。
2.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
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3.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学校担负主体责任,家庭树立良好家风,社会资源开拓多样化的社会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自我创造条件。
二、实施范围
全校各年级、各班。
三、成立领导组和工作组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和组员负责领导和协调实施方案。
成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工作小组,组长和组员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方案。
教研组长、全体德育导师(含班主任)、各处室工作人员和家长委员会也参与其中。
四、实施内容
实施内容包括形成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德育体系等。
我们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根据《指导纲要》和《泰安市推进普通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改编和整合当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加强各种德育教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同时,积极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到2022年,基本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系统,
培养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德育课程实施名教师。
制定各学科《指导纲要》落实方案,将相关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校专家委员会作用,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备课、授课、作业和评价中将教学任务和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强化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作用。
组织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比武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实践研究创新。
以《指导纲要》为依托,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课题研究。
教科室积极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将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创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配合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体德育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指导纲要》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育德能力。
将《指导纲要》的专项培训纳入全体教师学科培训项目和计划,引导教师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规定和要求,掌握实施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能力。
积极在课堂教学和个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围绕《指导纲要》目标开展教学和管理活动,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先进教研组等评优评先体系。
根据《指导纲要》,将学生的道德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建立各学科教学德育效果评价体系和导师制工作成效评价体系。
将《指导纲要》的落实情况和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落实情况作为学生成才毕业、教职工职称评选、
教研组各处室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
同时,依托社会专业资源,逐步建立对学生德育课程研究和素质发展评价的评价机制和数据平台。
为了深化学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德育、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将结合选课走班,继续落实学校“全员导师制”,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并完善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保障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指导纲要》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改进具体方案,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各项工作。
在开展《指导纲要》全员培训后,指导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结合《指导纲要》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实施办法和目标,并由学校统一进行考核。
2.加强制度建设。
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要以德育课
程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或修改落实《指导纲要》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
3.加强典型引领。
各处室、各部门、各教研组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依托《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和措施,引领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相关要求,力争尽快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形势、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