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
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但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地理课本中曾涉及过,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同时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二、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确定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故确定天体系统的层次为本课时的难点三、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
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
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
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
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
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答得好。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1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
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
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五、说板书设计我的说课结束,谢谢!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一(5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力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以黄土高原为例,自然植被,流水侵蚀,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平坦的高原面变成千沟万壑,气候趋于干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名称: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
大陆东岸赤道→两极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大陆西岸: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横穿整个大陆自然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自然带由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分布规律。
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譜相似。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4、垂直自然带复杂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横断山5、从大兴安岭森林到内蒙古草原到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6、自然带的高低: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赤道(南北对称)第三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必修一沁阳永威学校高一、二地理备课组二O一三年元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0.5分钟左右)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㈡、板书课题:地球的宇宙环境二、出示目标:(0.5分钟左右)㈠、讲述: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㈡、出示目标: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2、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㈢、讲述:达到学习目标靠同学们细致、认真的自学。
三、先学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6--11页的内容,对照思考题,找出答案,10分钟后提问检测,看谁答得既快又准确。
1、什么是宇宙?2、从大到小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3、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出八大行星的顺序,并能按不同标准分类(地内、地外、类地、巨、远日)4、八大行星绕日工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向、近圆、共面)5、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四、后教检测(15分钟左右)方法:指名学生回答㈠、更正:当学生回答不对或不完整时,启发其他同学更正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