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作业题目:关于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调查报告姓名:学号: 1236004400975年级:2012秋专业:农村经济管理学生类别:“一村一"指导教师: 喻亮教学单位:南昌电大2013 年11 月25 日南昌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课题审批表说明:1、毕业作业课题先由学生提出初步意向,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并填此表上报。
2、此表经市校审批后,装订在毕业作业(调查报告)的首页(封面后)。
目录一、扬子州镇总体经济状况 (4)1-1、我村经济现状 (4)1—2、我村能源使用状况 (4)1-3、我村经济生活状况 (5)1-4、文化思想教育 (5)1—5、生活保障 (5)二、扬子州普遍存在的问题 (5)2-1、农民收入依然低下 (5)2—2、生产基础条件差 (5)2—3、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5)2—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 (6)2—5、农民没有基本保障 (6)2—6、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6)2-7、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6)2-8、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7)2—9、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7)三、对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7)3-1、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7)3—2、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7)3-3、加强夯实教育 (8)3-4、积极普法宣传 (8)关于臣港村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调查报告学号: 1236004400975 XXX1 调查单位:扬子州镇臣港村2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是以扬子州镇和臣港村出现的问题,以此点展开对臣港村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问题与思考.3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25日—--—-2013年11月30日4 调查方法个别分析法,实地调查法。
摘要:我国在十六大、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我们可以看得出国家现在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这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形象工程.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是我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是我们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心声.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成了我们目前最需要落实的工作。
正文:一、扬子州镇总体经济状况1—1、我村经济现状:扬子洲地区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共有种养殖总面积11895亩,其中蔬菜面积8098亩,水田1710亩,水生和养殖面积2087亩。
曾作为南昌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我镇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一直以来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目前主导产业仍是生产蔬菜。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严重不足。
我们乡村仅靠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
现在我村村民年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且大部分用于子女读书和婚嫁,其次是看病就医。
很少一部分才会用于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十户人家八户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1-2、我村能源使用状况:我村目前大部分还是以煤气为主要能源,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还没有进入我村,燃料利用率不高,空气污染严重.1-3、我村经济生活状况:在近几年里,我村房屋40%是钢筋水泥房,村里除了主要通道建成水泥路之外,几乎都是泥巴路,下雨天寸步难行,天气依然对我村村民出门行走造成很大的影响。
房内装饰依然保持着农家的样子,和城内装饰相差太大.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少部分人家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在农家是比较少见的,新农村建设这个新一定要改变我村生活的现状。
1-4、文化思想教育: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但在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生活安于现状,对宗教迷信活动依然存在。
1—5、生活保障: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二、扬子州普遍存在的问题2—1、农民收入依然低下农村常年耕地,很多土地都在沙化,土地碱性较大,改良土壤成本很高,肥力减退,内河年年减少,每到浇水的时候总是用水困难,大部分农民用工厂排污沟的臭水进行灌溉,致使菜苗容易死亡,病虫害增加,农药投入增大,因此对收获造成了很大影响。
2-2、生产基础条件差农业用水问题几年来得不到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民的发展,基础建设拨款不到位,使农民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虽然收入连年渐长,但是和市场经济相差很大,仅靠农业种植增加职工收入已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
2-3、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
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商家,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
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
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
2—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
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村已经修通了主道路,但是有主道是不够的,很多小路都是泥巴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2—5、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
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
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
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
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
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
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
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2-6、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
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村土地年年不变,但是人数在逐年上升,人均占地面积越来越少,随着工厂的兴起,农耕面积也在缩小,土地少了,水稻无法大量耕种,只能出时令蔬菜,但收入一样收到严重影响。
2-7、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8、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2—9、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我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
安全系数不高。
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
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三、对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几点建议我国农村地区差异大、贫富差距大、人文地理环境不同决定了建设新农村的难度。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确实不少,我认为可以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解决:3-1、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回报率型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3-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
3-3、加强夯实教育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农村教育只是局限在幼教和中小学生身上,即仍处于低文化层次阶段。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农村教育类型、结构和形式日益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尤为重要,也是农村教育标准化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之路,通过孩子影响父母、父母影响孩子、邻里间的相互影响的导向,逐渐将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发展成人教育至关重要。
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
3-4、积极普法宣传目前,农民利益受侵害现象频频出现,保证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积极进行普法宣传,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个人利益的公平性十分必要。
在农村,可以定期印发宣传材料包括政策政事、法律知识、科学成果等,开展乡风文明活动、普法知识竞赛等增加社会常识和基本法律法规。
引导农民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各项社会活动都要规范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法制教育,才能改变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