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习俗春節正月初一,稱為“過年”、“過新年”,可見“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
年是我國民間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周代起稱“年”,沿用至今(只有唐玄宗、唐肅宗二帝時一度稱“載”)。
過年的時間自漢武帝時確定正月為歲首,即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又稱“元日”;又因此日始於旦,也稱“元旦”。
辛亥革命後改行西曆,以一月一日為元旦,於是原稱為“元旦”的農曆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但仍習稱為“年”。
過年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
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彙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十二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
早餐闔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
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雲:“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
郡守、縣令率僚屬會焉。
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祐間(一二四一~一二五二年)乃即泮宮。
鄰裏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
今此禮廢。
”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禁忌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納吉迎祥為準則,禁忌很多:忌飲茶水,忌吃稀飯,如此即可避免以後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乾飯,以整葉煮的菜為佐,俗稱“長命菜”。
忌打罵孩子,忌和別人吵架,忌說不吉利的話,不得討錢逼債。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殺。
所有食物如須刀切者,除夕即已準備周全。
忌用掃帚掃地,意謂新年迎祥納福,惟恐一掃而空。
忌穿舊衣裳,要穿新衣,曰“去舊迎新”;忌赤足,行走時足被刺傷即為不吉。
忌打壞器皿、碗碟之類,否則一年福氣均被破壞;如不慎打破,則將碎片投入井中以鎮壓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燈,寓祥光永駐。
女兒女婿日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粿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
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迎灶君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家家戶戶於該日迎灶君,複之如送只禮,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亦稱“接神”。
舊俗送神均在下午舉行,接神則在初四清早即要舉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於要把神早早接回,讓神佑護的時間儘量多延長。
接神的禮品與送神時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燭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獻之後,再鳴炮燒金,以示歡迎。
並祈求諸神佑護闔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眾人生舊俗正月初七是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
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婦要比平日更早起床,為全家老小煮一鍋美味可口的面線,摻入春節期間早已準備的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
而晉江還有一種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線中加入幾塊甜煎粿。
備好線面以後,主婦又得準備一些煮熟剝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傳統風俗是“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
其風俗有如做生日吃雞、鴨蛋一樣,其差別只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誕日”,玉皇大帝神誕。
古時,善男信女在這天往廟觀行香。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
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
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
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幹或目魚幹,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
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後,長輩領著闔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蕩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並許願日後隆重酬謝。
“做天香”即(設天香清醮)。
正月,各鋪境各自擇日舉行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贊誕”、“巡境”等活動。
做大歲正月初五。
這天,在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後龍、南埔等地,以及介於惠東、惠北之間的輞川村,及其北鄰的莆田地區獨有的特殊節日。
其稱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頓”,或曰“做大歲”,或曰“無頭節”。
其由來各有個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
明.嘉靖某年春節前,因倭寇偷襲,人們紛紛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後回鄉,於是就於正月初五這天補做“年兜”節(除夕),祭奠來不及逃難而慘遭倭寇殺害的親人和抗倭捐軀的將士。
元宵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
據道家的說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賜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須往三官廟行香。
泉俗素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拜祖永春鄉下民眾聚集祖厝,各族各房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排列齊整,或跪或拜,口中念念有詞,舉行拜祖典禮。
有實力的鄉族還在祠堂前日夜上演社戲。
上元夜,鄉親紛紛弄獅、舞龍、遊燈、“請火”、跳神戲。
吃“上元丸”、潤餅菜“上元丸”,古稱“浮元子”,亦稱“元宵丸”,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
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聞名遐邇,其制法獨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搗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蔥白的熟豬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餡,沾濕後置於盛有幹糯米粉的盤中,反復數次滾轉而成,煮熟後食之香甜而不膩嘴。
上元節當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後闔家吃潤餅菜,亦寓團圓美滿、包金包銀之嘉兆。
祭春是日以元宵丸湯供祀祖先、神明,謂之祭春,並作家人早餐。
鬧元宵以社會活動過節,俗稱“鬧元宵”,出門遊上元,看花燈、焰火、猜謎語、攻炮城,舉辦文藝踩節:化裝遊行有宋江陣、踩高蹺、迎閣、騎馬隊,樂隊有南音、十音、車鼓陣、籠吹,舞蹈有舞龍、舞獅、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劍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晉江人何喬遠的《閩書》雲:“泉中上元後數日,大賽神像,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鍧,一國若狂。
”又引《溫陵舊事》雲:“吾溫陵以正月謂之朝拜,亦曰‘會’。
蓋合閭裏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遺意,相沿已久。
”“董其事者鳩金定期設醮,然後迎神周其境內。
人家置幾櫝焚香楮甚恭。
”“神皆四舁,惟通淮關大帝、花橋吳真人、南門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壇元帥,則八抬。
”“神之前為道士,又前為鼓吹,又前為巡逆……鑼聲震天地。
”德化元宵節,縣城迎“城隍巡城”,農村迎神鬧元宵。
鬧花燈亦稱“燈節”,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鬧花燈。
唐代士族南下,將鬧花燈習俗帶到泉州。
宋代泉州花燈之盛,冠絕天下。
宋《五雜俎》:“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
”明代時連杭州點燈,也要請泉州燈匠精製。
掛燈:元宵前夕 , 多數人家在居家、店鋪門口懸掛花燈或大紅燈,烘托喜慶氣氛。
生男孩之家,製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還要宰殺一隻公雞、加一籃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燈:有年內出嫁的女兒,娘家在節前要買繡球燈或蓮花燈一對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丁”;對嫁後未生男孩的,娘家習慣贈予“觀音送子燈”,謂之“送燈”。
賞燈: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上街賞燈。
遊燈: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燈,點上蠟燭,走門串戶,結成遊燈隊伍,信步遊燈。
出燈:小孩遊燈時不慎把燈燒了,稱“出燈”,寓意“出丁”,是人丁興旺好兆頭;如燒的是紅燈,預示生女孩;燒了白燈,預示生男孩。
猜燈謎:猜燈謎是逛燈會的又一趣事。
把謎語貼附燈上,供人邊賞燈邊猜謎,猜中者向主持人領取獎品。
拔燈:元宵節南安縣英都特有的活動。
英都昭惠廟每年元宵燈節,鄉人把逆水行舟拉纖和喜慶迎燈結合起來,產生了“拔燈”民俗遊樂活動。
“請替身”、“過關限”舊時郡城、晉江、惠安一帶,要“請替身”、“過關限”。
所謂“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紙人,家庭主婦要先略備酒菜敬祭,並念道:“吃肉緊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災。
”然後焚燒掉。
有的還要用紅紙剪成或紮成一個城門樣的關隘,再舉行一個過關儀式。
這是春節系列民俗活動結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裏消災消難,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沿海一帶未成年女孩還時常結伴祀“棕蓑娘”。
備好食品及一寸長的小紅繡鞋一隻或小衣衫一件,到廁所內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綆(織),教阮紡。
教阮綆布好布邊,教阮做鞋好後跟。
教阮舉大針,補大裘;舉針仔,挑繡球。
舉剪刀,剪花樣,剪得照人照人樣。
”其供品或邊祝邊吃,或祝畢帶回,小紅鞋或小衣衫則要焚化。
“棕蓑娘”當為全國許多地方所敬妃的廁神紫姑。
《顯異錄》曰:“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卿,壽陽李景納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陰殺之於廁間。
上帝憐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於廁間迎祝,以占眾事。
”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於祈求來日心靈手巧,精於女紅,與全國其他地方占蠶桑、占姻緣、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迎郡主南安縣英都特有的元宵活動。
每年元宵,農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連續三個夜晚,南安英都村街上人來人往,觀燈遊賞,小孩舉著公雞燈、鳳鼓燈追逐奔跑。
忽然,誰喊了一聲:“郡主來了!”“郡主來了!”頓時,歡騰的燈街停止喧嘩,男女老少探頭張望。
只見從霞美村抬來一頂花轎進入英墟街,沿途鑼鼓聲、嗩呐聲、鞭炮聲不斷。
尾隨在花轎後面的是舞龍長陣。
原來,清初開國功臣洪承疇之孫洪奕沔被滿族王爺招為女婿,稱為郡馬;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