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辅导数据流图例题解析
《信息管理系统》辅导
数据流图例题解析
例题:请根据以下描述画出系统的数据流图。
该子系统共有三个加工:(1)首先是“建立订货合同台帐”:从订货合同、材料检验单和客户文件输入数据、输出形成合同台帐文件;(2)然后是“分类合并”:从合同台帐文件输入数据,排序合并后形成合同分类文件,最后“打印”加工单元从合同分类文件打印出合同分类表。
解析:本题是一道丰富典型的应用题,要求学习根据文字描述画出数据流图,这种题型在《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考试中经常出现,必须熟练掌握。
为了解答这个例题,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三项内容:1、什么是数据流图;2、它有哪些基本符号;
所谓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是一种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
它摆脱了系统的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由数据流、加工、文件和数据源或终点四项组成(可参照教材图7-9)。
那么如何绘制数据流图呢?以本题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可根据例题中的描述在纸上画出第一个加工“建立订货合同台帐”,如图1所示:
图1
其次,分析这个加工的输出、输入数据流。
根据题意可知,该加工的输出是合同台帐文件、而为完成该项输出,必须有三项输入,即订货合同、材料检验单、客户文件。
据此可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图形:
图2
此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对加工进行编号。
本例中,我们将加工“建立订货合同台帐”编号为P1;第二要判断输入、输出项是一般的数据流、还是文件存储。
如果是文件存储(比如客户文件、合同台帐文件)则需要用右边开口的方框表示,同时表示数据流的箭头上的文字可省略。
第三、将加工“分类合并”画在纸上,如图3所示
图3
第四、找出加工“分类合并”的输入和输出项,并用箭头在纸上标注出来。
本例中,该加工的输入数据流是合同台帐文件,输出数据流是合同分类文件,由于“合同台帐文件”已被绘制在纸张上,因此只需用箭头将它与加工联接起来即可。
如图4所示:
图4
第五、按上述方法,将加工“打印”绘制在图纸上。
如图5所示
图5
数据流图综合练习题
1.请根据以下画该系统首先然后最后。
2.请根据以下画该子系统共有三个,首先订货合同、合同台帐文件合同分类表。
3.请根据以下画该系统
4.请根据以下画该系统首先然后最后。
5请根据以下画该系统
6.请根据以下画该系统参考答案:
7.某厂仓库的领料处理如下,请据此绘制一级数据流图。
车间首先根据生产计划,编制领料单;仓库工作人员根据领料单和已存在的库存台帐文件,进行出库处理。
出库处理的具体流程是:首先查询库存台帐,以
查检是否有货,如果有货则打印出库单,并更新库存台帐文件;否则打印订货单交给采购部门。
参考答案:
8.请根据以下
9.某仓库管理系统按以下步骤进行信息处理,请绘制其数据流图。
(1)保管员根据当日的出库单和入库单通过出入库处理去修改库存台账。
(2)根据库存台账,制作各种表格。
参考答案:
10.某企业简化后的会计核算过程如下,请据此绘制数据流图。
(1)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单据和已存在的会计科目文件,填写记账凭证,并生成记账凭证文件;(2)对记账凭证文件进行分类、汇总生成总账文件;(3)根据总账文件打印会计报表。
《信息管理系统》辅导2
――典型例题解析
一、系统分析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什么是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两者有何区别?
解答: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的大系统,在系统开发时,人们不可能光凭想象就造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空中楼阁”来。
为了使目标系统既能实现当前系统的基本职能,又能改进和提高,系统开发人员首先必须理解并描述出已经实际存在的当前系统,然后进行改进,从而创造出基于当前系统,又高于当前系统的目标系统,即新系统。
系统分析过程主要按图1所示的逻辑进行:
1.认识、理解当前的现实环境,获得当前系统的具体的“物理模型”,一般可用业务流程图表示。
2.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一般可用数据流图表示。
3.对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即优化后的数据流图。
图1 系统分析的逻辑
系统开发的目的是把现有系统的物理模型转化为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即图1中双虚线所描述的路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迂回战术”,即按照①→②→③→④的路线进行,系统分析阶段的结果是到达③,从③到④的过程是系统设计的任务。
“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主要差别就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差别。
逻辑模型反映了系统的性质,而物理模型反映的是系统的某一种具体实现方案。
根据图1所描述的系统开发的逻辑,可将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步骤分为:对当前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数据;建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建立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当前系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和新系统应达到的目标;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如图2所示。
二、什么是结构化方法?比较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法的优缺点?
解答:
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法均属于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一般认为,系统开发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没有固定的系统开发方法,每个程序员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代码,而且也没有什么说明性的文档,这时开发出的系统的程序很难被其他人读懂,后期的维护也很困难,这也是后来产生软件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系统开发的结构化方法。
它把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并且规定在每一阶段完成固定的工作,利用完整的开发文档记录整个开发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开发过程中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初,友好的语言和自动化编程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原型化方法的产生的发展,这种方法对确定有效的用户需求十分有利。
20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了另一种重要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它把数据和方法封装在一起作为一个对象,通过众多对象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出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图形、多媒体和复杂系统的开发。
结构化方法是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它将系统开发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比如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并严格按照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进行系统分析,只有当上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并将工作成果撰写成文档报告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很难说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法到底哪各更好,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一般说来,结构化方法属于一种严格的、需求预定义方法,只有在分析清楚用户需求后,才能着手系统实施工作(简单地讲,就是编程工作),而原型化方法则属于一种需求动态定义的方法,在初步了解了用户需求的基础,就着手编程工作,制作系统的原型。
两者相比,结构化方法的主要优点按部就班,不容易出现大的错误,但缺点是过于死板,开发周期较长。
原型化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快速分析出用户的真实需求,但缺点是必须以自动化编程工具为基础,同时规范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大系统的开发。
当然结构化方法和原型化方法不是两种对比的方法,一般认为原型化方法只是结构化方法的一种变形或补充,它常常与结构化方法结合使用,主要用于分析用户的需求。
四、自测题一
一、填空题
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对它的分析和研究可采用系统理论中的_____________。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四大部件,即信息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现代化的管理。
4. 人们通常用SA表示结构化分析,而用S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OOA、OOD、OOP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 按照结构化思想,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总体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5个阶段。
7. 一般将系统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称为_____________。
8.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是一种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其英文缩写是_____________。
9.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工作流程的第一步是_____________。
10. 分解和__________是结构化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两个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