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材料型分析题篇一: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材料探究题(含答案解析) 材料探究1. 【20xx·北京市】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提取能反映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主要信息。
(4分)【材料一】【材料二】纪录片具有文献价值、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20xx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用中英文面向全球开播,它是我国首个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专业频道。
近三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美丽中国》《辛亥》《舌尖上的中国》《归途列车》等多部电视纪录片精品,涉及自然地球、历史人文、社会现实等题材。
近几年,我国每年拍摄的电影纪录片仅有20 部左右,这与电影故事片每年数百部的产量相比还很不协调。
X k B 1 . c o m 主要信息: 10.《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代表。
阅读下面的专题报道,探究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5分)《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
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
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自去年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探究结果:11.活动结束后,校刊记者要为此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标题为“走近中国纪录片”。
请你根据以上的材料,帮他拟一个能表明中学生“走近中国纪录片”意义的副标题。
(不超过15字)(2分)副标题:【答案】 9、【解析】提取主要信息。
难度比去年略高,信息阅读量大,要求的信息点多。
答案示例: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首播时长和总投资都逐年递增,先后推出多部纪录片精品,但与故事片的产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远远低于故事片的产量),纪录片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10、答案示例:①精心选择主题②独有饮食文化展示③剪辑方式新颖,技术设备先进④情感传递性强⑤文化认同感强 11、【解析】拟标题。
难度大,要求把握整体材料,侧重考查纪录片的核心意义。
答案示例一:体验中国独有文化答案示例二:见证中国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的轨迹2. 【20xx·湖北黄石】25.综合性学习(10分)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莲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大家也许被莲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而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现在,我们九年级(3)班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⑴【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
(2分)⑵【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2分)⑶【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列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3分)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3分)【答案】25.(10分)⑴【积累知识】示例叶落归根叶公好龙(2分)⑵【才艺展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只是翻译诗句给1分,画面上有诗句的背景,如交代时间、人物、事件才给2分)⑶【探究感悟】⑷【实践运用】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前问2分,后问1分,共3分)3. 【20xx·湖北十堰】8.综合性学习。
(4分)材料一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
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
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
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1分)(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象,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1分)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2分)【答案】个人乃至整个民族”0.5分,只答个人或民族不得分。
)(2)①示例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示例二: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美丽人生(1分,符合标语要求即可。
要求根据材料,从“多读书,常读书”和“读经典”两方面的任一方面拟写,否则不得分。
)②示例:童将军(童老),你好!久闻您喜好读书,非常敬慕。
我校即将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主题活动,想请您去作报告,为全校师生指点迷津。
我们恭候您的光临!(2分,语言得体1分;突出活动主题1分。
)4. 【20xx·湖北武汉】根据要求完成17—19题。
在全国各地打造“城市形象”的背景下,武汉市积极投入其中。
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以“武汉的城市形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你们小组确定的选题为“武汉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现在准备开始搜集资料,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调查项目。
(2分)18.下面是某小组在调查武汉市的交通现状时整理的资料,请你充分利用下面图表包含的信息,针对影响市民快捷出行的主要因素,用简明的语言为提升武汉的城市形象提出合理建议。
(4分)资料一:影响市民快捷出行因素的调查资料二:解决交通问题措施的调查 19.在“维护交通秩序,提升武汉形象”的活动中,你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学校附近路口维持交通秩序。
当绿灯已转为红灯时,一个阿姨牵着孩子准备横穿马路,你认为这么做既不文明又很危险,就拦住这位阿姨说:“ ”。
阿姨听完后微微一笑,停了下来。
(2分)【答案】17.示例:①电影院的卫生状况;②公园的垃圾回收情况;③购物广场的保洁状况 18.此题针对“影响快捷出行的主要因素——道路拥堵”,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提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19. 阿姨,您这样闯红灯多危险啊!红灯停,绿灯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是对您和孩子的生命负责,对父母的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啊!”5. 【20xx·湖北咸宁】7、综合性学习。
(5分)学校开展一次以“看漫画,学语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仔细观察右边一幅漫画,并根据它下面的提示语,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漫画的寓意。
(1分)(2)你的表哥能力很强,但他在公司里职位很低,一直不被重用,内心感到很郁闷。
这时如果要你劝劝你表哥,请你想想应该怎么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引用一句俗语)。
(2分)(3)学校要举办一次漫画展览,请你从寓意、构思等角度为这幅漫画写一段推荐语。
(2分)【答案】7、(1)大材小用(1分)(2)示例一:表哥,我相信你确实有才,是千里马总有奋蹄的一天(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相信真正的人才总有一天会受到重用的。
示例二:表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你是个人才,总会有你施展才华的地方。
(2分。
意思相近,语句通顺,能够运用比喻修辞或引用一句俗语即可)(3)示例:我推荐这幅漫画,它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砍掉一棵参天大树,只是想做一双小小的筷子。
警示人们要物尽所值,不要大材小用。
(2分。
从构思、寓意等角度,结合画面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篇二:典型材料分析题赏析典型材料分析题赏析□ 甘肃○ 苏延清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中考地理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新题型。
这种试题的材料来源广、开放性较强、答案灵活性大,涉及生活、生产及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人口、资源、环境、重大科技进步及重大工程等地理事件,通常以文字材料和图表形式呈现。
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形式灵活多变,往往成为中考地理试题的难点之一。
解这类试题时首先要仔细、认真地通读材料(包括图表),努力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然后与题目要求进行对照,联想教材相关知识内容分析,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材料分析题,要求同学们对教材基础知识要熟悉,因此,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下面笔者精选两道典型试题加以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例1.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11月11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深圳市盐田港起航,赴南极考察。
此次南极科考将开展大洋调查,计划将完成30多项站区科学考察任务。
近年来,我国相继在南极洲建成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三个科学考察站。
材料二:南极洲气候1①南极洲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零下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2℃。
②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
③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材料三:南极洲略图(南极洲略图)(1)在图中左上角弧线上,画出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
(2)考察队在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时,深圳的白昼比黑夜。
(3)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是。
(4)三个科考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5)与长城站隔海相望的大洲是。
(6)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的南京科学考察的时间选择在每年冬季的原因是。
【解析】2审准题意是答好材料分析题的关键?因为命题者的意图和要求往往或明或暗地隐藏于背景材料之中,只有仔细阅读材料,深入领会,抓住其“精髓”,才能迅速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准确答题。
“极地地区”一节内容一直是初中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随着世界各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日益深入,“极地地区”成了人类关注的焦点地区。
因此,“极地地区”往往成为近年来各地中考的重点考点之一。
这是一道以“南极地区”为背景的典型材料分析试题,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极地地区俯视图的判读以及与极地地区有关的其它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1)画图略(顺时针为自西向东) (2)短(3)④ (4)长城站(5)南美洲(6)酷寒、烈风、干燥(7)北半球的冬季正好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在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科学考察。
例2.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