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沟通的五种方式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发现,非言语沟通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第一种:演示。
当一个人说“我钓了一条很大的鱼”时,他很可能会用手势来比画鱼的大小,这个比画动作就是演示。
第二种:适应性行为。
人在疲倦的时候打哈欠,在想睡觉的时候揉眼睛,这些都是适应性的非言语动作,它们反映了我们身体内部的需求。
在这种非言语动作中,还有一种被称为操纵性动作,它通常出现在两性交往时,是人们下意识的一种行为反应。
比如,在心仪的异性面前面红耳赤、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或者夸张地摆出雄赳赳气昂昂的姿态,或者女性的婀娜多姿、一步三摇等。
第三种:姿势和手势。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用肢体接触来辨别敌人和盟友是非常重要的生存需要。
直到现在,很多文化中都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身体接触方式,用来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心理上的联系,比如,用拥抱、握手表示友好,用拍肩膀表示赞扬和鼓励,等等。
第四种:面部表情。
达尔文很早就发现,人类有一些基本的面部表情,它们的意义不光在人类中是明确的,甚至在其他动物中也非常明显。
比如,咧开嘴大笑表示高兴和欢迎;眉头紧皱表示不满和忧虑;噘嘴表示不痛快;咬牙表示愤怒。
第五种:控制型动作。
比如,在倾听某个人发言的时候,我们会用点头来表示对对方发言的兴趣,同时鼓励对方继续讲下去。
在沟通中,我们通常会和对方保持眼神的接触,如果其中一方转移视线,就说明他在关注其他事情,由此也给另一方发出一个信号——现在也许是改变话题的时候。
前文提到,肢体接触可以传递善意,而现在心理学家发现,不光是善意,人类很多其他的情感、意愿和思想,都可以通过肢体接触来完成表达,这在心理学上叫触觉沟通。
2009年,迪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当时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的马修·赫滕斯坦(Matthew Hertenstein)发现,在人类的12种情绪中,有8种可以通过接触来表达。
赫滕斯坦分别选择美国人和西班牙人作为被试,他发现在这两种文化下的人都能够有效地从他人的触摸中识别不同情绪。
在他们的实验中,两组被试分别配对,每对中一个是主动接触的人,一个是被接触的人。
两人被不透明的黑色幕帘隔开,主动接触的被试只能通过幕帘上的一个小洞去触摸另一名被试的前臂。
主动接触者要尽量通过触摸来表达实验者所要求的各种情绪,而被接触者则要通过感受主动接触者的手来判断对方想表达的情绪是什么,然后在13个选项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情绪。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仅仅通过触摸就能够有效识别愤怒、恐惧、厌恶、喜爱、感激和同情这6种情绪,其正确率为48%~83%,显著高于随机水平的正确率(7.6%)。
随后,赫滕斯坦等人改进了上述实验,不再让被试仅仅触摸前臂,而是可以触摸身体的任何部位(生殖器、女性胸部等特殊部位除外)。
结果发现,被试除了能够有效识别上面提到的6种情绪,还能够识别悲伤和快乐这两种情绪,识别这8种情绪的正确率为50%~80%,显著高于随机水平(11%)。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单纯的触摸行为,也能依靠触摸部位的不同传递出不同的情绪信息,并且人们能从触摸行为中识别对方想要表达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