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飞将:为抗击匈奴做出了贡献的李广将军。
理解为:只要是李广将军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不允许,不同意。 胡马:侵扰内地的外地骑兵。 度:走过,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 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 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分界 线,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 是中国十大山脉之一,蜚声海内外的秦始皇修筑的 长城就在阴山之巅,著名的阴山岩画,穿过阴山仿 佛可以看到昭君出塞那当年的景象。 理解为:决不允许外来侵略势力越过阴山。
古诗二首
《十五从军征》 《出塞》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自学提示: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 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 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 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内容把握: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
《出 塞》
王昌龄
文题背景: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 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 题》中说:“从军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 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 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 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 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长征:很远的征途。 人未还:人还没有回来。战争对人们有着很 大的影响,写出了诗人的悲愤。 理解为:几万里的征途的士兵们还没有回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
但使:只要是
龙城:或解释为匈奴祭天之处,其故地在今蒙古人 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 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 右北平郡所在地。
内容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秦朝时代明亮的月亮。 汉时关:汉朝时代的边关。 理解为:秦朝的月亮照在汉朝的边关上。
这样理解正确吗?
正确理解: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 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 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 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 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 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 “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 “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 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 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 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思想提升:
诗歌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 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 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 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思考讨论:
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 发写战争的?有什么异同点?
十五从军征是从失去亲人的角度写的。 而出塞是从命丧战场的角度来写的。
都是在表达对战争的悲愤。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 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
• 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 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 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 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 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 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 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 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
思想提升: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 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 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 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 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 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 实的一个侧面。
•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 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 情感。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 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
• 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 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 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 想象的空间。
样子? 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 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 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 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 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 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 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 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