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自诉人专有的诉讼权利有()。
A. 申请回避权2.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应在开庭()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查阅案卷。
D. 10日3.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没有提起时,司法机关如何处理()。
C. 应当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4、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公民当即将罪犯扭送到当地人民法院,该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C.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5.下列关于自诉案件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B.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上诉6.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 )。
C.撤销案件7.下列( )可适用取保候审。
C.应依法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的人8.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为( )。
A.有关公民个人隐私的案件9.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 )。
C.犯罪嫌疑人10.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 )承担。
D.司法机关11.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
A.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12.某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考虑到他有自首和立功的情节,判决免除刑事处罚。
因为该被告人在押,法庭宣判后( )。
C.应当立即释放13.下列人员中,具有独力上诉权的人是C.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14.下列人员中,不能充当证人的是()。
D.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15.某被告人又聋又哑,受审判前要求某懂哑语的胞妹当辩护人和翻译人。
法院应()。
A.准当辩护人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刑事案件,应当先期公布下列哪些内容( )。
A.案由B.被告人姓名或名称D.开庭时间和地点2.下列哪些人是既不属于控诉一方,也不属于辩护一方的诉讼参与人()。
B.鉴定人C.翻译人员3.下列证据既是传来证据又是直接证据的是()。
A.证人听王某讲的某犯罪事件是李某所为的证言C.带血迹的凶器D.被害人从朋友那里得知犯罪人是甲某的陈述4.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下列哪些人的讯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方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A.公诉人B.被告人C.被害人D.辩护人5.下列表述中属于判决和裁定的区别的是()。
C.一个案件只能作出一个判决,但裁定在一个案件中可以作出几个D.上诉期限不同6.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被害人( )。
A.可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B.对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C.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7.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时,必须查明( )。
A.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B.是否属于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C.有无附带民事诉讼D.侦查活动是否合法8.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 )。
A.可以自行侦查B.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D.补充侦查应当在1个月以内完成9.人民检察院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必须做到( )。
A.讯问犯罪嫌疑人B.听取被害人的意见C.听取辩护人的意见10.在第一审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裁定和决定中,当事人可以提出上诉的有( )。
A.第一审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判决B.第一审人民法院驳回自诉的裁定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物证:狭义的物证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物质痕迹。
广义的包括书证。
2、存疑不起诉:即检察机关确认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作出不起诉决定。
3、当事人:是最主要的诉讼参与人,是指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厉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一个诉讼参与人要具有当事人的身份和地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案件的最终结局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是实体条件。
二是当事人必须在诉讼中拥有较广泛的诉讼权利,并能对诉讼进程和诉讼结局发挥比其他诉讼参与人更大的影响。
这是其程序条件。
4、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重新审查的处理案件的一种诉讼请求。
5、纠问式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不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进行追究和审判的诉讼制度。
纠问式诉讼是适应王权不断加强、封建领主对农民的镇压日益残酷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封建专制极权在诉讼中的表现。
与原始弹劾式诉讼相比,在诉讼的民主性方面无疑是倒退了,但它确立追究犯罪的职责应由国家机关承担的原则,则是诉讼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一)、试比较当事人主义和国家职权主义诉讼结构。
1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又称为对抗制诉讼,这种诉讼形式强调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和诉讼作用,审判机关在形式上只起着居中公断的作用。
这种诉讼形式的主要特征是:(1)在侦查活动中,强调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赋予他对抗侦查机关的权利,即将对抗制延伸到侦查阶段。
警察机关要依法逮捕、搜查和讯问,对强制性措施的采用须取得法官的令状;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讯问到场权和保释权。
(2)在起诉活动中,当事人主义诉讼允许起诉机关具有较大的起诉酌定权,如与辩方达成"辩诉交易"。
(3)当事人主义诉讼集中体现于审判活动。
在案件移送问题上,为避免法官产生预断,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禁止移送可能使法官产生预断的证据材料。
(4)在庭审活动中,实行当事人举证、法官听证和裁断的庭审方式,主要由当事人双方推动诉讼的发展。
在这种对抗制诉讼中,法官的角色是充当冲突双方之间的公断人。
2德国、法国等国家实行职权主义诉讼,又称审问式诉讼,它强调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诉讼中的职权作用。
主要特征有:(1)在侦查阶段,控辩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侦查是国家追诉经过的单方面行为,尽管目前大陆法系各国普遍允许辩护律师参与侦查程序,承认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但辩护一方在侦查中的参与权仍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难以与追诉一方相抗衡。
(2)在审判阶段,审问式诉讼被设计成一种对客观事实真相的司法性调查程序。
法官主导和控制着证据的提出、调查和采纳程序,可以依职权讯问被告人、证人,并可采取有利于查明事实真相的一切措施。
检察官和被告人、辩护人在证据提出和调查程序中则处于次要和消极的地位,只能对法官查明事实真相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二)、试述直接、言词原则。
直接言词原则是现代各国审判阶段普遍适用的诉讼原则。
直接原则又称直接审理主义,其基本内容包括直接审理与直接采证两方面。
前者指法官审理案件,应当在双方当事人(检察官、被告人)、辩护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以书面方式进行,对被告人也不得缺席审理。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强调法官、陪审员应当以亲自在法庭上直接获取的证据资料作为裁判的基础。
言词原则指法庭对案件的审理,对证据的调查采取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
被告人、被害人进行口头陈述,证人、鉴定人进行口头作证,检察官、辩护人进行口头询问和辩论。
除法律有特殊规定者外,凡是未经当庭以言词方式调查的证据资料,不得作为判决的依据。
由此可见,直接原则与言词原则相互贯通,相互兼容。
直接原则是言词原则的基础,言词原则是直接原则的补充,在一定意义上二者可合为一项原则。
(三)、试述自诉案件的范围及审理特点。
范围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具体来说刑事自诉案件包括:轻伤害案、侮辱他人诽谤他人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重婚案、破坏现役军人婚姻案、虐待家庭成员案、遗弃案等。
审理特点1、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2、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
3、自诉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宣告判决前,自诉人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
4、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
1、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
它主要反映的是控、辩、审三方的不同地位以及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中,法官中立,作为社会纠纷的仲裁者的面孔出现,与作为国家代表出现的检察官和被追究的被告在法律上等距离,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同时,控、辩平等,积极对抗。
整个诉讼进程由作为当事人的控、辩双方主导,法官消极、被动。
反之,职权主义诉讼结构中,法官、检察官都是国家的追究犯罪的力量,双方关系密切,配合多于制约。
控、辩双方权利明显不平衡,控方拥有广泛的权力,辩方则受到诸多限制。
在审判中,法官积极主动,审判过程由法官主导并推动。
现代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刑事诉讼,都是自由主义的产物,在既要惩罚犯罪又要保障人权这一基本目的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在具体目的的选择上确有区别,即大陆法系刑事诉讼相对强调国家机关的职能作用,注重实体的公正,英美法系刑事诉讼相对强调个人的程序权利不容政府非法干预,并以司法机关为后盾加以保障。
不同诉讼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受诉讼传统、权力分立的具体方式、法治原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中国刑事诉讼模式:较为普遍认为传统上属于强职权主义模式。
新《刑事诉讼法》则体现了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融合的新格局。
但从法院在审判中所享有的权利来看,法院对审判还具有相当的控制能力,并非完全消极被动。
这与英美国家仍有相当大的区别,但与传统大陆法系的作法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国的刑事诉讼具有混合的色彩,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职权主义色彩仍相当浓重。
3、程序公正的价值:程序公正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保障实体价值的实现,二是它的独立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刑事诉讼法从原则、制度到程序、规则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公正的价值,保证结局公正,实体公正。
而后者说明程序公正还具有不依附于保障实体公正而存在的自身的独立价值,这就是民主、法治、人权和文明的精神,如依法收集证据、文明讯问犯罪嫌疑人、公开审判、保障辩护权充分行使,等等。
这不仅直接体现了司法活动的民主、文明精神,而且可以使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
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双重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