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山大学考研
241 英语:①《新编英语教程》(1-3册),李观仪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依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参照教指委公布的考试大纲。
610 民俗学概论:本科目考试范围为: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类别及其特征(如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等等不同类别及其特征),中外民俗学
史、民俗学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考察学生对民俗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中外民俗学学术动态的了解、把握程度;②考察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经验、感受以及描写能力;③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学术功底的考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方法,解读、分析、阐释民俗现象以及中外民俗学文献的能力。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611 文学评论写作:主要考察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评论赏鉴,兼及对众多批评方法与文学流派的理论把握和应用。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612 语言学概论:①《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北大出版社
613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①《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北大出版社;②《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教出版社
614 文献释读:主要考察考生对古代文献的标点与翻译,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评论的能力
615 文学基础:本课目考察考生对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以及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史现象、作家作品、流派和思潮等;古代汉语的常识,例如字词的释义、古文断句等,也在考察范围之内。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616 世界文学:①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803 民间文学概论:本科目考试范围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类别及其特征(如神话、传说、故事等不同类别及其特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多民族交流关系,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及其科学写定,中国民间文学史
略,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等等。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804 文学理论(含中西文论):本课程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所含内容为主要范围,另需考察中国历代文论及西方文论。
805 汉语言学基础:①《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②《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教出版社
806 古汉语与古文字:①《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②《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7 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试范围包括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各体文学(诗、文、小说、戏曲)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考试内容包括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对考生分析能力的考察。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808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课目考察考生对晚清民国以来直至当今的文学史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范围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等。
海内外对这段文学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考生的分析能力,亦在考察的范围之内。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809 比较文学基础:①乐黛云、陈跃红等编:《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陈惇、刘象愚主编:《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版。
③[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
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④[英]休•索海姆著:《激情的疏
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年1月版。
⑤[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版。
810 戏曲与民俗: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戏曲史学与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范围包括中国戏曲史的起源、发展与成熟等演变历史,重要的戏曲作家、作品、流派的认识和分析。
国内外民俗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以及分析民俗事象的基本能
力。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811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国文学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对其中重要文学、文化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运用文学、文化理论分析文学、文化现象的能力。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834 语言学概论(用中文考试):①《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②《语言学教程》(第3版中文版),胡壮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F0101 美学:本课程考试范围以美学原理为主,兼及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
F0104 中国古代文学: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分方向各有侧重。
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对所选专业方向具备更透彻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潜质。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
F0105 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考察文献学的基础知识。
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对本专业具备更透彻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潜质。
不再提供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