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卖桔者言》有感
我在课余时间读了这本书,第一印象便是字里行间洋溢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全无其他经济学读本的索然无味,艰涩难懂。
这体现了作者张五常先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精通以及对经济学的深入探索精神。
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了无穷无尽的知识。
纵观全文,我读出了五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实证主义精神。
在第一篇的假设与实证中,作者强调自己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并且说:“对实证工作好之成癖。
”他为了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便去卖玉,为了研究价格歧视理论,便去香港的年宵市场卖橘子。
他说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正是这样的实证主义精神,张五常先生才能够在经济学界硕果累累。
一件事要有成果,必须先实践。
大学生活是快节奏的,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每天重复在三点一线间。
或许自己有许多事情要去做,总是灵光一现树立了一个志向。
但是最后却是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我们总说没时间去做。
可是时间究竟都去哪里了?如果我们每天不睡懒觉,不看无用的新闻,我们的时间都可以增加。
最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去实践。
也许,开始复习CPA资料,就是你考出的第一步;开始去健身房健身,就是体态轻盈的第一步;开始训练口才,就是在职场上劈风斩浪无坚不摧的第一步。
所以,万事都从实践开始。
第二个重点:价格分歧。
何谓“价格分歧”?价格分歧是指: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即不同价钱卖给不同买家。
比如说张五常先生去香港年货市场卖橘,卖出全部的橘子并不意味着他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价格,价格受时间,地点,天气,顾客的砍价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样的橘子卖给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格。
细究原因,张先生认为买卖双方因此都有不老实的行为。
在这里价格的讯息费用相当高,而这讯息卖者要比买者知道得多。
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订的价格够便宜,他不会再费时去查询,也没有意图去公布自己的买价。
当然,价格分歧也受到买家的边际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个重点:产权问题。
张先生通过在华盛顿的海边养蚝的经验引出了产权问题。
如果海滩是公用的,那么养蚝成果不会太大,因为每个人都有捕捞的权利。
如果海滩是私有的,那么投资养蚝的机会会比较大,人们会利用海滩来养蚝,养蚝会比较成功。
由此延伸至国营投资养蚝和在私有产权制度下养蚝。
如果是国营投资养蚝,那么会产生诸多弊端。
首先,投资的多少由谁来决定,用谁的名义来决定?其次,蚝的种类的选择由谁决定,用什么准则决定?然后是蚝的收成时间由谁决定,用什么准则决定?最后,如果决定错了由谁来负责?而惩罚多少又以什么准则来决定?但是这些在私有产权制度下都不成问题。
所有事情都由投资者和拥有者自己决定,由市场所需,蚝的市价等一系列条件决定,由市价来给与评价。
如果投资者判断错误,市场就会相应作出惩罚,投资者就会亏本。
蚝本身一般会呆在一个地方,不会走动,属于不动产范畴,那么鲑鱼相当于“会走动的资产”。
鱼在非私有产权下,人人可以捕捞,于是渔网越织越密,鱼越来越少。
但在私有产权下,投资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减少过度捕捞,加强对鱼类的培植。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产权如何界定?到底应该怎么样来决定一个人是在自己河口捕捞的鱼
是自己的鱼还是野生的?如果政府要将渔产私有化,不仅要将捕鱼的权利私有化,还应该让河鱼的产权也私有。
关于灯塔问题,张先生也进行了探讨。
如果灯塔是私有的,那么对于使用灯塔的人该如何收费?这也反映了市场的不足。
如果灯塔作为公共品,政府对之加以干预,一部分人使用灯塔的时候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损耗就会较小。
最后,专利问题。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对生产做出贡献。
那么科技创新者的利益问题,产权保障问题该如何解决?张先生认为界定是否为专利方法主要看创新性和有用性,但是一项科技创新的有用性难以判定,我们不能说它没有任何用处。
关于产权问题我只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并不能继续将问题继续挖掘下去。
我个人决定即使是在私有产权制度下,把市场价值作为唯一的衡量原则是不合适的,不能因为寻求资源的浪费最少作为衡量标准。
第四个重点:适者生存的经济规律。
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即适者生存。
例如学校边上的两家早餐店,第一家是芭比馒头,另一家叫蒸馍坊。
芭比馒头定位国民早餐,以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廉价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而蒸馍坊的定位不清,将早餐与花甲、粉丝小吃结合。
而且价格高达20元,不是学生党早餐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他们家的菜单栏是手写的,而且,字一上一下,特别难看,给人一种低端的感觉。
于是,这家店的顾客越来越少,几乎没有。
这就反映了适者生存的经济规律。
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谁就占据优势。
第五个重点:如何读书。
张先生在书末谈关于如何读书,提出三点建议:1、以理解代替记忆。
死记硬背的结果大多是忘记的多,记住的少,而理解了确终身不忘。
我们这学期开始学习中财,难度比基础会计大不少,原因在于内容多、时间少。
我只是死记硬背,自以为都背过一遍了就掌握了,但是实际上一到考试就都不会做,都忘记了。
所以还是重在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去记忆一部分知识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
2、兴趣是因思想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没有兴趣就没有坚持的动力。
从前我体弱多病,身体素质差,因此非常讨厌体育,不想跑步,不想打篮球。
但是后来我得知锻炼不仅可以强壮身体,还可以改善身心状态,于是开始尝试健身。
我想要摆脱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的形象,开始每天坚持锻炼。
渐渐地,我开始喜欢上了跑步,喜欢上了健身,出汗的感觉真爽。
所以说兴趣源于最初的那一份愿望,源于那一份坚持。
3、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第一遍看书要看的快,将大意掌握,然后再看细节。
还有就是重点,重点是必须要掌握的。
就拿中级财务会计书来说,先要看大致内容,将篇章脉络把握好,然后再看具体的细小知识点。
最后就是各个
重点,每一章的例题就是重点的具体应用,必须要全部掌握。
这学期换了一类书看(从管理类书籍到经济类书籍),感觉也挺好的。
虽然我没有细细品味,但也还是收获了许多。
仔细推敲张五常先生读书做学问的方法,确实有茅塞对开,收获良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