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春 温

第九章 春 温

(1)热闭心包——清宫汤送服安宫牛 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送 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第九章 春温
27
(五)阳气暴脱
症状:热势骤降,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冷 汗淋漓,皮肤见花纹,斑疹成片,色紫暗, 肢端青紫,呼吸弱,血压低,舌淡,脉微细 欲绝。 辨证要点:以身热骤降、冷汗肢厥、斑疹紫 暗、脉微欲绝为主症。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以身热、烦渴、口苦干呕为本病主症。 治法: 透表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兼表者,佐以疏邪
方药: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第九章 春温 13
2、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痠痛, 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燥,唇焦,舌苔黄燥,脉象 滑数或弦数。 辨证要点: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黄燥、脉数 有力为主症 治法:解表清里。
第九章 春温
32
(八)邪留阴分
症状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 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辨证要点 夜热早凉、舌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方药 青蒿鳖甲汤
第九章 春温 33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诊。急诊号:4364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上午自诉身体 不适,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但仍能坚 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点时,患者突然出 现昏睡,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面色发红,呼吸粗 大急促,苔薄黄,舌红绛。 检查:体温39.8℃,脉搏98/分,白细胞计数: 总数21000/mm3, 中性90%,淋巴10%。瞳孔等大, 对光反射存在,颈项有抵抗感,下肢有散在出血 点。
第九章 春温

里热证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9
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辨发于气、营;辨识表证之有无。 2、辨邪实正虚: 本病系患者阴精先亏,复感温热病邪。
3、辨动风虚实:
实风多见于春温极期;虚风每见于春温后期其证 属虚。
第九章 春温 10
辨证环节:
辨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二)邪盛气分
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初发, 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而来,其时 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盛。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热如焚, 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或便秘, 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第九章 春温 18
2、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大,舌 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第九章 春温 19
3、热结肠腑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燥,脉沉 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第九章 春温 20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方药: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
3、热灼营分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绛, 苔薄或无,脉细数。 辨证要点:(营分证典型表现;可见于病之 初,也可见于气分证之后;或可兼表表证)。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
4、卫营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肤 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苔白 黄相兼,脉象浮弦数。 辨证要点:以发热恶寒、斑疹隐隐、舌绛为主症。 本证与风温肺热发疹不同。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 参方
第九章 春温 30
2、阴虚风动(虚风内动) 症状:低热,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或 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 倦,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 脉虚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第九章 春温 31
3、阴虚火炽
症状: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舌红苔 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回阳救急汤
(六)热盛动风
症状: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烦闷躁扰, 甚则狂乱、神昏,手足抽搐,或见颈项强直、角弓 反张,舌干红绛,脉弦数。
辨证要点:高热、痉厥
治法:清热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第九章 春温
29
(七)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 (肾阴耗伤) 症状: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颧赤, 手足心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 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或结代。 辨证要点:身热不甚,手足心甚于手足背,舌质干 绛,甚则紫暗痿软 治法:滋补肝肾,润养阴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
第九章 春温 34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第九章 春温 35
参考答案: 1、春温 2、病因为伏寒化温(温热病邪)。病机是 邪自内发,内陷心营,神机失运。 3、治法为清心凉营开窍。 4、处方用清营汤加安宫牛黄丸,药用水牛 角、生地、银花、连翘、竹叶、麦冬、黄连、 板蓝根等。
真阴亏损 阴虚风动 阴虚火炽
第九章 春温 7
余邪留伏
邪留阴分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第九章 春温
8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因 风温 风热病邪 春温 温热病邪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冬春
肺卫表热证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
第九章 春温 22
(三)热炽营血
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情较为危重 的表现,其中营分证既可见于初发, 也有是从气分病证发展而来的。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烦躁扰, 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绛,苔黄燥, 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第九章 春

广西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2007.9
第九章 春温
1
概述:
1、定义: 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 初起即见明显里热证为主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 “冬伤于寒,至春而发 者,谓之温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三时伏气外感篇》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斑疹或 出血
第九章 春温 11
(二)治则治法
1、治则:
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和顾护阴液。
2、治疗大法:
本病的治法包括了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血、 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治法。
二、常见证型诊治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 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 沉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第九章 春温 21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 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第九章 春温 25
3、热与血结
症状:身热,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 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而漱水 不欲咽,舌绛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实而涩。 辨证要点:身热、少腹坚满疼痛、神志如狂、 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 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
第九章 春温 26
(四)热入心包(参“风温”章)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 玄参方;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第九章 春温 24
2、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 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便 血、尿血,舌质深绛,脉数。 辨证要点:即典型的血分证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第九章 春温 2
3、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4、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发生于春季的重型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 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败血症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第九章 春温
36
第九章 春温
37
第九章 春温
38
苔黄
黄燥苔
绛舌
黄白相间
舌红黄白相间
口疮
舌疮
角弓反张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 “伏寒化温”) 《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发病条件: 内因:阴精素亏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
第九章 春温 5
二、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阴 发于气分(少阳) 热灼胸膈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深入血分
热灼营阴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第九章 春温
阴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虚 风 动
6
二、病机传变:
伏寒化温 温热病邪 阴精素亏 正气不足 卫气同病
气分
外透
热灼胸膈 阳明热炽 热结肠腑
外因
里热郁发 里热郁发
气分郁热(少阳)
内陷
热灼营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