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题[1]

温病学题[1]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第七章】温热类温病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7.什么是暑温?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10.暑温治则是什么?11.什么是秋燥?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4.秋燥治则是什么?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17.“邪热壅肺”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8.“肺热发疹”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9.白虎汤“四禁”原文及其含义是什么?20.“五加减承气汤”的具体名称及其适应症的病机是什么?21.“热灼营阴”、“热盛动血”、“热与血结”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22.“热陷心包”证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的主症、治法及方药如何区别?23.试述温病“三宝”方名及其适应证的区别?24.“内闭外脱”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25.桃仁承气汤与桃核承气汤药物组成及适应症的如何比较?26.“真阴耗竭”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第八章】湿热类温病复习思考题1.湿温的初起病变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湿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3.湿温的诊断要点有哪些?4.如何理解“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湿愈炽”?5.湿温初起治法“三禁”原文及其含义与意义是什么?6.如何理解“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7. 湿温治则是什么?8.暑湿的诊断要点有哪些方面?9.暑湿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0.伏暑的治疗原则是什么?11.湿温“邪遏卫气(湿重热轻)”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2.“热重湿轻,蕴阻中焦”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3.“湿热蕴毒”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4.“热闭心包瘀阻脉络”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5.“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16.“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第九章】温毒类温病复习思考题1.大头瘟的诊断要点有哪些方面?2.烂喉痧的诊断要点有哪些方面?3.掌握“毒盛肺胃”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4.大头瘟治则是什么?5.烂喉痧治则是什么?【第十章】温疫类温病复习思考题1. 温疫“卫气同病”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2.温疫“邪遏膜原”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3.温疫“疫漫三焦”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4.温疫“疫毒充斥”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5.什么是湿热疫?其病因病机如何?6.什么是暑燥疫?其病因病机如何?【第十一】著名方剂应背诵银翘散、桑菊饮75清营汤82羚角钩藤汤82犀角地黄汤85三甲复脉汤88藿朴夏苓汤108甘露消毒汤111菖蒲郁金汤114薛氏五叶芦根汤118普济消毒饮134三黄二香散135达原饮150清瘟败毒饮153 三仁汤108 枳实导滞汤112 清燥救肺汤77诸方相应的症候表现、证型、治法、药物组成分别是什么?【第十二】名词解释温病7温疫10温毒11日晡潮热30 身热不扬30战汗31昏愦不语32 神识昏蒙32厥脱33斑疹34分消走泄48 食复57夏暑发自阳明70暑厥71 暑瘵71辛凉轻剂75 辛凉平剂75 透热转气83逆传心包83春温67暑湿103 伏暑105轻法频下112大头瘟130烂喉痧131湿热疫145暑燥疫147干霍乱151各个名词的含义是什么?《温病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温毒2、浊邪害清3、暑秽4、烂喉痧5、两阳相劫6、暑厥7、逆传心包8、透热转气,,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2、吴鞠通说:“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胸闷不饥,,,病难速已,。

汗之则,,下之则,润之则,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主之”。

3、暑温的病机特点是、、、。

4、对于燥证的治疗,前人有这样的经验总结:“治火,治燥;火郁,燥胜;火可以,燥必用”。

5、清瘟败毒饮中的四味主药是:、、、。

6、薛生白云:“湿热证,,后但热不寒,,,”。

7、风温病理特点:初起以邪在为病变中心。

卫分之邪不解,发展趋向;。

三、简答题1.简述卫气营血各阶段的病机要点和辨证要点。

2.温病小便不利如何辨治?3.何谓夏暑发自阳明?4.简述温病血分证治疗中的“凉血散血法”。

5、风温痰热内阻有哪几种证型?其治法与代表方是什么?四、问答题1、如何理解“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如何辨治?3、湿阻大肠与热结大肠如何区别?4、怎样理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5、湿温病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应如何区别?五、病案分析陈某,女,28岁,工人。

入院日期:1996年8月9日。

主诉:持续高热18天,伴腹泻6天。

病史:患者从7月23日始头痛、发热、咽痛、口干、四肢疼痛,在某医院按感冒诊治,用解热镇痛药等治疗未效而转院医治。

诊见:高热不退,以午后为甚(体温波动在39~40℃之间),且伴微恶风寒,面色淡黄,表情淡漠,无汗,口干而不欲饮水,不思饮食,时有恶心,腹中隐痛,大便溏泻,小便黄赤,头痛而重,肢体倦怠,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要求:1、诊断病名2、辨证4、治法5、选方6、用药段某,女,11岁。

1995年3月20 日诊。

患儿一周前发病,起病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胸腹见散在性小斑点,收儿科住院。

入院时发热(体温40.1℃),查三大常规、胸片及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

入院诊断:发热待查。

经用多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发热仍不退,体温始终波动在38.7 ~40.5℃之间,昨起又增抽搐,今特请中医会诊。

诊见:高热(体温40.3℃),不恶寒,无汗,烦渴引饮,四肢时时抽搐,胸腹部有散在性小斑点,压之不退色,大便七日未行,左下腹触之胀痛,小便短黄,唇焦齿燥,舌质红绛,苔灰厚焦燥有芒剌,脉滑数。

请辨治之。

1、诊断2、辨证3、治法4、选方5、处方《温病学》试题库试卷(A)一、名词解释:20%1、伏邪温病2、身热不扬3、斑疹宜见不宜见多4、轻法频下5、烂喉痧二、填空题:10%1、叶天士的代表著作是(1),他被称为(2)。

2、温病的感邪途径主要有(3)、(4)。

3、湿热蕴毒治疗方(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方用(6)。

4、开达募原法适用于(7);代表方为(8)。

5、邪在下焦常见的证型有(9)、(10)。

6、风温初起治疗禁忌(11)、(12)。

7、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其特征为初起见(13)和(14)证候,多发于冬春两季。

8、暑温病始终存在津气的耗伤,因此暑伤津气方用(15);津气欲脱方用(16)。

9、湿温的治疗原则是(17),(18)。

10、湿温病中三仁汤中体现分消走泄治法的代表药物分别是杏仁、(19)、(20)共同起到开上、畅中、渗下的作用。

三、单选题:15%1、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湿热病篇》D.《温热经 E.《伤寒瘟疫条辨》2、肺热发疹治疗需用银翘散去豆豉,加入:()A.石膏、杏仁、柴胡B.黄芩、生地、丹皮C.升麻、柴胡、大青叶D.生地、丹皮、大青叶E.蝉蜕、葛根、竹叶3、下面那种不属于泄卫透表法:()A.疏风散热B.解表清暑C.轻清宣气D.疏卫润燥E.宣表化湿4、咽喉红肿糜烂,丹痧密布,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舌状如杨梅,脉细数,证属:()A.毒壅气分B.毒燔营血C.毒燔气营D.余毒伤阴E.毒盛肺卫5、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王氏连朴饮B.三仁汤C.甘露消毒丹D.藿朴夏苓汤E.枳实导滞汤6、证见神识昏蒙,时明时昧,时有谵语,舌红苔腻,脉濡滑数宜用:()A.安宫牛黄丸B.清宫汤C.至宝丹D.菖蒲郁金汤E. 枳实导滞汤7、暑燥疫疫毒充斥证治疗方选:()A.清瘟败毒饮B.甘露消毒丹C.玉枢丹D.行军散E.清燥救肺汤8、杨梅舌意味着:()A.肝肾阴竭B.胃阴衰亡C.血分热毒极盛D.邪传营分E.寒湿内阻9、增液润肠的代表方是:()A.增液承气汤B.增液汤C.麻仁丸D.济川煎E.肾气丸10、暑伤心肾,治疗方用:()A.大定风珠B.加减复脉汤C.连梅汤D.青蒿鳖甲汤E.黄连阿胶汤11、湿遏热伏的舌象一般为:A、舌苔白厚而干燥B、舌苔白厚而腻C、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D、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E、舌苔白厚如碱状(白碱苔)12、胃阴衰亡见到的舌象是:A、舌紫起刺(杨梅舌)B、紫晦而干C、绛舌光亮如镜D、绛而干燥E、舌苔老黄,焦燥起刺13、温病高热烦躁,舌謇肢厥,神昏谵语,治疗宜用:A.紫雪丹B.犀角地黄汤C.玉枢丹D.苏合香丸E.止痉散14、温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渴,心烦,脘痞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