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象、
内容及原则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对象及内容
审计的对象是指审计监督的客体,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以及作为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相关资料。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象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象主要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
依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并结合部分省份已经制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地方法规,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象包括: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负责人;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涉农收费相关部门;
5、当地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计机关委托的其他被审计单位。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内容
审计的具体内容是指审计监督的具体事项。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机构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下列事项进行监督:
1、资金、财产的验证和使用管理情况;
2、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3、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4、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
5、收益(利润)分配情况;
6、承包费等集体专项资金的预算、提取和使用情况;
7、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8、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任期目标和离任经济责任;
9、侵占集体财产等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行为;
10、乡(镇)经营管理部门代管集体资金的情况;
11、当地政府、审计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审计事项。
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是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准绳和行为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原则除具备一般审计工作原则外,还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
(一)独立性原则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审计机构独立承担审计职能,对直接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
(二)合法性原则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审计
结论必须符合相关要求,没有法律依据的审计结论不具备合
法性。
(三)客观性原则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本来面目,审计调查和审计结论都不能带有个人偏见。
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审计结果。
(四)群众性原则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吸收民主理财人员及其他群众广泛参与,到群众中发现审计线索,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农民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达到审计目的。
(五)权威性原则
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权威性的重要体现,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树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良好形象的重要保证。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对象具有多样性
农村集体经济按照行业划分,可以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建材业等;从经营形式上看,既有集体统一经营、承包经营、联合经营,又有股份合作经营等,构成了一个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混合系统;从审计内容看,既要审查产、供、销、运、储以及其他经营活动,又要审查各种非经营性的收支,既要审查成本、利润的形成和收益分配情况,又要审査经营方针、经营决策和农业资源利用情况既要审查各种账目和内部控制制度,又要审查财经法纪执行情况。
(二)审计方法具有灵活性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面广、量大、点多,并且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人员素质不高。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
样的审计方法。
目前,不少地区在审计机构不健全时,实行定
期和不定期的财务检查、集体办公以及财务会审制度;健全民主理财组织,加强民主理财工作,对集体财务进行财务决策审议、会计账目审查、违纪违章稽查等;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
这些灵活多样审计
方法,既适应了不同地区对经济监督的不同要求,也为进一步
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三)审计活动具有群众性
根据宪法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法选举和
罢免管理人员,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特别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及时张榜公布
审计结果,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把审计监督和民主监督有
机结合起来。
(四)审计与经营管理工作具有互融性
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机构一般设在县、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有的与经营管理部门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一方面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
理工作,另一方面又对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实施审计
监督,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机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