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最新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活动目标:1、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

2、初步学会按要求完成任务,尝试对物品进行分类。

3、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1各种饮料,牛奶、椰奶、咖啡、啤酒、香水、啫喱水、洗发水。

与幼儿人数相等。

2课件。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问好。

吸引幼儿注意。

小朋友,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样东西,(看自己的身体)它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是什么?(耳朵)现在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拍手、跺脚、敲桌子等。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还有什么声音?仔细听。

滴答滴答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二、淘气的水滴我们(一)今天,小水滴来了还想和大家做游戏呐!出示课件:播放小水滴话。

(大家好!我是小水滴,我最喜欢捉迷藏了,今天就请你们来找找我吧!)1、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看看小水滴有没有躲在里面。

(幼儿看图片,了解哪里有水。

)2、你还在哪里见过水滴?(二)今天,我们这里也藏了许多小水滴,请小朋友们把它找出来。

但是听好老师的要求。

当老师开始唱歌时再去找,找到还要回到座位上做好。

当老师的歌唱完了就要找到并座好了。

没有找到就要取消游戏资格了。

(老师清唱:小小的水滴真淘气。

忽然不见了。

你躲在那里了,让我找一找)(1)你们都找到了吗?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可乐里。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鲜橙多里。

(2)刚刚小朋友们一下就找到了。

下面我们还要再来找。

听好老师的要求,这次找要和现在手里的不一样的东西。

(提示可以换)现在你的手里是什么水?(香水,橘子水,葡萄水)它是什么颜色的?小水滴还会变不同的颜色。

(3)再次换,换自己喜欢的水。

换好了,可是有人不高兴了,因为没有换到自己喜欢的水。

(4)那我们让这些水到前面来排排队,排好了,现在请小朋友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水,为什么喜欢它?那在这些水当中,你不喜欢什么水?为什么?(三)分类练习。

在这么多水中有的是可以喝的,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还有些水是不可以喝,但是是可以用的。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

三、要节约用水。

水可以喝,还可以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我们平时也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说出洗手时怎样可以节约用水。

四、活动延生。

课件,小水滴说:中班的小朋友真棒,一下就找到我了。

我还要再躲好一点,让你们找不到我。

来找我吧!出示苹果图片。

我把你找出来。

(出示实物苹果一个。

)看看好像没有水,苹果里有水吗?小水滴真淘气,到处躲,我们小朋友回去以后再找找,还有那些东西看起来没有水,其实有水的,好不好?再见,离开活动室。

活动目标: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体骨骼图、情景活动过程: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

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1)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2)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

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

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活动目标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2.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8-29页。

活动过程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打一动物)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

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

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

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

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

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

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虫儿飞》。

活动延伸: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活动目标:1、萌发孩子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纸杯功用。

重点:目标1所诉既重点。

难点:目标2所诉既难点。

活动准备:1、三个大水盆装满水,纸、笔若干。

每组一个一次性纸杯装上水。

2、幼儿每人事先折好一个小船。

活动过程:(一)玩纸船。

“请小朋友看看教室里有什么?”(水盆,水盆里有水)“你们想玩吗?想想你要怎么玩。

”幼儿讨论后自由选择地方玩。

提问:A你是怎么玩纸船的?B你的纸船怎么了?C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蜡不喝水,蜡涂在纸上就好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纸的(二)折纸杯。

教师出示一个纸折的杯子,让幼儿观察。

提问:A你觉得这个纸杯能装水吗?B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杯不漏水。

幼儿自由讨论后进行操作。

小结:蜡涂的厚薄均匀与否会影响效果,涂的厚均匀的不会漏水反之就要漏水。

(三)发现纸杯的秘密。

教师出示另一种一次性纸杯,让幼儿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然后揭晓纸杯的秘密。

活动结束: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小朋友回去再找找,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一、活动目标1.积极思考,探索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

2.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白纸、操作盒(积木、磁铁、玩具圈、皮筋、夹子等)三、活动过程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教师先坐后站,提问:人为什么能站起来呢?2.幼儿操作第一次操作:(1)桌上有一些纸,小朋友们怎样能让纸站起来呢?(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3)交流分享操作经验。

第二次操作(1)现在的桌上有一些操作材料,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纸站起来呢?动手试一试吧!(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3)交流操作成果。

3.活动延伸小朋友们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让你们的纸站起来了,那么在家里面有没有一些工具能让纸也站起来呢,回家试一试吧!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2、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3、喜欢动手实验,有积极的探索兴趣,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醋,透明一次性杯子,筷子,幼儿个人记录表,记号笔,大的记录表一张。

2、幼儿经验准备:先认识油和水,感知其特性活动过程: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们看杯子里有什么呀?(出示水和醋)如果把水和醋倒在一起,会怎样呢?1、幼儿自由猜想并表述。

2、教师实验,幼儿观察现象。

3、集体交流各自的发现:水和醋混合在了一起。

二、第一次操作:感知油和水相互倾倒后的分离现象1、出示油和水,让幼儿自由猜想:如果把油倒入水中或把水倒入油中会怎样呢?教师记录幼儿猜想结果。

2、幼儿动手操作,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3、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记录:你把什么倒入什么?发现了什么?4、教师小结、记录幼儿操作结果:无论是油倒在水里还是水倒在油里,油在上面,水在下面,它们是分离的,不会混合的。

三、第二次操作:感知油和水搅拌后分离的现象。

1、出示筷子,让幼儿猜测搅拌后油和水会怎样2、幼儿动手操作,观察搅拌静止后的现象,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用筷子用力的搅拌,油和水还是分离的,不会混合。

教师总结: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和水是分离的,是不会混在一起的。

四、幼儿尝试“油水分离画”,想一想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呢?感受油水分离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活动目的:1、让幼儿认识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并说说符号的作用,掌握一定的规律。

2、知道公共场所中符号标志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按符号标志行事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1、禁止驶入、禁止行人通过、火警电话、灭火器、人行横道标志、禁止燃放烟火等各种常见的信号标志;录音机、磁带、挂图及场景布置。

2、事先带领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符号标志。

三、活动过程:1、教师以手式“暂停”“安静”“真棒”安定情绪,疑惑口吻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手式——暂停〈左手横平放,手心向下,右手食指顶掌心〉、安静〈食指放在嘴上〉、真棒〈竖起大拇指〉)问:刚才老师都没说话,小朋友怎么知道要安静呢?——会说话的符号。

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会说话的符号呢?小结: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会说话的符号,它们不用说出来也不用写出来可是大家一看就知道它的意思。

2、寻觅会说话的符号师:今天咱们班也来了许多会说话的符号,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找。

要求:找到后说一说它们叫什么?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可自己说一说也可告诉老师或小朋友)3、提问,讲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