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备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2、交通工程特点:(1)系统性:交通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自身又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人、车、路、环境、能源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2)综合性:内容涉及工程、执法、教育、环境、能源等许多领域“5E”(3)交叉性或复杂性(4)社会性(5)前瞻性(6)动态性3、交通特性分析:既要研究交通系统各要素自身的特征,如驾驶人的交通特性、行人交通特性、乘客交通特性、车辆交通特性、道路交通特性等,又要研究交通流的特性以及交通要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特性。
4、道路交通特性:(1)道路网体系:分为公路网和城市道路网两大体系(2)道路网布局(3)路网密度(4)道路线形(5)道路结构5、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各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6、影响交通量特征的因素:公路、城市道路的类型或等级;道路功能;地区特征;时间特征7、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就是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绝大多数小时车流能顺利通过,不造成严重阻塞,同时避免建成后车流量很低,投资效益不同)。
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的K值十分稳定,在12%~18%范围内。
8、行车速度基本定义:(1)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的车速。
用作道路设计、交通管制规划资料(2)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
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或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3)运行车速: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人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车速。
用于评价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状况(4)行程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总时间之比。
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5)临界车速:道路达到理论通行能力的车速。
对于选择道路等级具有重要作用(6)设计车速: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
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9、行车速度统计分布特性:(1)中位车速:指在该路段上在该速度以下行驶的车辆与在该速度以上行驶的车辆数相等(2)85%位车速: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
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车速(3)15%位车速与速率波动幅度10、交通流三参数:交通量Q、行车速度v、车流密度K11、交通调查:指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主要内容:(1)交通流要素调查:包括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主要参数,交通量、车速、密度以及与其有关的车头距,占有率等的调查(2)交通出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生成、分布与分配特性的调查,其中常见的有OD调查、居民出行调查等(3)交通事故调查:包括对事故发生次数、死亡、性质、地点、原因的调查。
(4)交通环境调查:包括交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诸方面调查,如噪声、废气、振动、电磁场干扰等的调查,有时还需调查交通对名胜古迹、景观、生态与居民心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12、交通量调查目的:(1)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了解交通的组成、分布,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据此可预测交通量及其发展趋势(2)为道路规划、建设及交通营运管理与控制,提供交通流量、流向、车速、延误、停车等数据(3)通过事前、事后的交通量调查、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与交通管理措施的效果(4)在交通研究中通过对交通量调查掌握交通实态与变化的规律(5)用于推算道路通行能力、预测与计算事故率及道路运输成本和效益等(6)为制定交通政策法规与科学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分类:区域交通量调查;小区边界线交通量调查;核查线调查;特定地点或专项交通量调查调查方法:人工观测法;试验车移动调查法;车辆感应器测定法;仪器自动计测法13、交通流统计分布:离散型分布:(1)泊松分布:适用于车流密度不大,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即车流是随机的(2)二项分布:适用于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辆;连续性分布14、排队论:“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而“排队系统”既包括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车辆15、车辆跟驰特性:(1)制约性(2)延迟性(3)传递性16、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道路的性质和功能,通行能力主要反映道路服务数量的多少或能力的大小,服务水平主要反映了道路服务质量或服务的满意程度,严格的说,没有无通行能力的服务水平,也没有无服务质量的通行能力,两者是不能分开的17、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影响因素:道路条件(指街道或公路的几何条件),交通条件(指使用道路的车辆的交通流特性设计车速),管制条件(指道路管制设施装备的类型、管理体制的层次、交通信号),其他条件(有气候、温度、地形、风力、心理等因素)18、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的行车速度、舒适、方便、驾驶人的视野,以及经济安全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不同的服务水平允许通过的交通量称之为服务流率或服务交通量19、道路服务水平分级: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主要以密度作为主要指标;二、三、四级公路主要以车辆延误率作为服务水平分级的主要指标20、基本通行能力: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第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21、实际通行能力:指已知道路设施在实际的道路交通与控制条件下,该路的某车道或断面上的特定时间段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22、规划通行能力: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通常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的依据23、交通规划的目的:为使交通运输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必须对交通发展制订出全面的规划24、交通规划的层次和类型(1)按交通规划研究的地区范围不同,可以分国家级交通运输规划、区域性交通运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2)按交通规划考虑的时限来分,有远景或远期战略规划、中长期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3)按交通规划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可划分为,区域性专项交通规划和城市专项规划25、交通规划的调查工作:社会经济系统、运输设施服务系统和交通活动系统是运输系统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
交通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这三者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求得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在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之前,首先要进行这三方面的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数据:(1)社会经济调查:根据交通规划的需要,对所研究区域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作全面的了解。
收集各方面的基础资料。
其任务按性质可分为综合社会经济调查和对某一固定的道路及大型构造物的个别社会经济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①行政区划、分区规划、隶属关系、管辖范围、影响区域等;②人口(总数、分布、构成、增长等);③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特征、建筑构成、开发程度、客货发生等,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等);④国民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及其分配等,地区或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中长期规划);⑤产业(历史与现状产业结构、布局、资源、运量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⑥客货运量(运输量、运输周转量、各种方式所占的比重等);⑦资金来源(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社会外集资等);⑧社会价值(时间价值、劳动力价值、美学景观价值、人文历史价值等)步骤分为:准备阶段、采集阶段、整理汇总阶段(2)交通设施及其服务能力调查:目的是为了弄清区域内交通系统目前的供应状况,即系统目前的容量和服务水平。
要收集的数据包括①道路网总体状况统计数据(总长度,总面积,密度,面积率,各级、各类道路的比重、质量等)②路段状况统计(长度,面积,线形,等级,车道划分,分隔设施,路面质量,侧向、竖向净空等)③交叉口设施状况统计(几何形状、控制方法、分隔渠化措施等)④公交线网设施状况统计(路线长度、经过区域、设站情况、车辆情况、服务人员等)⑤交通管制设施状况(交通标志、信号、标线、公安交警等)(3)交通实况调查包括:起讫点调查、货物源流调查、公交运营调查、对外交通调查和路网交通流调查等内容①起讫点调查(OD调查)目的是为了弄清所研究区域内人和货的交通特性,主要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动人口出行调查、机动车出行调查。
调查方法有家访调查;发表调查;路边询问调查;公交月票或公交智能卡调查②货物源流调查目的是为分析预测货物发生(即各交通区的货物运入、运出量)、分布(即各交通区之间及各交通区与外地之间的货物来往量)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内容:各单位的货物运入运出量;调查日各交通区之间及各交通区与外地之间的货物来往量;各单位历年有关基础数据调查方法:发表调查;采访调查③公交运营调查目的:确定公交线网上乘客分布规律,为公交线网优化提供依据;确定各公交线路的乘客平均乘距及乘客平均乘行时间;确定公交车辆的满载率、车载量、用于建立居民出行量与车流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调查内容:公线路断面流量调查;调查日公交线路总的运行情况调查调查方法:站点调查法;随车调查法26、交通预测四阶段: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27、停车设施包括路外停车场、停车库和路边停车泊位28、停车设施布置原则:(1)无论是路外公共停车场或路边停车场地布局都要尽可能与这些设施的停车需求相适应(2)停车步行距离要适当(3)大城市的停车场分散布置比集中布置好(4)路外停车设施容量应占极大比重,应满足车辆拥有(自备车位)和车辆使用过程大部分停车需求(5)中心城区停车位配备应有控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以缓解交通压力29、交通管理:按国家制定的法规、政策、条例等的规定和道路交通的实际状况,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设施、工具、措施等科学合理地疏解、协调、禁限、约束、组织和指挥交通30、控制:运用现代化的遥测、遥控、监控、传感、检测装置采集信息,并用电子设备、光缆、通信设施、信号系统、电脑及相关软件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运行中的车辆进行准确地组织、指引、诱导和调控,并极大地降低交通事故、保障行车与行人的安全畅通。
31、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认识并遵循道路交通流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原则、方法、措施,不断地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求得延误更少,运行时间更短,通行能力更大,秩序更好和运行费用更低,从而获得最好的社会经济、交通与环境效益,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出行质量的提高服务32、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内容与类别:(1)技术管理(2)行政管理(3)法规管理(4)交通安全教育与培训考核(5)交通监控33、交通需求管理策略:(1)优先发展策略(2)限制发展策略(3)禁止出行策略(4)经济杠杆策略34、交通需求管理原则:(1)公平合理的原则(2)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原则(4)道路时空资源高效利用原则(5)多方结合协调发展原则(6)采取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7)社会可接受原则(8)尽可能选用先进的技术与智能设备35、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预示前方道路交通设施、气候、环境情况,表示交通管理指令设施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