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课程名称: 八年级数学上册设计人:适用年级: 八年级设计时间:2019 年9 月16日一、明确学科课程纲要的内涵和意义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
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硏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
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二、把握学科课程纲要的基本结构与内容课程纲要不同于教学进度表,课程纲要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而教学进度表只是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简单安排。
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二)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
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
课程评价: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三)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三、落实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有关要求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学科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一经形成,就应成为学科教学的纲领。
每一课时的教学应依据课程纲要来设计,使学科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围绕课程纲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学科教师应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期结東时,教师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对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课程背景:第一章学习的《勾股定理》是继七年级下册学习了三角形,已经非常熟练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之后对直角三角形的深度学习,为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
第二章学习的《实数》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学习的。
这部分知识学完之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这部分知识就全部学完了。
它的学习为“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中的数轴学习的基础之上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第四章《一次函数》、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四章《一次函数》的学习已有了七年级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前面第三章的学习知识储备,为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在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什么是“元”,什么是“次”,而本章的学习为将来学生九年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基础。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初中段的统计部分知识学生就已经全部学完了。
第七章《平行线的判定》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四章《三角形》的学习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证明?”以及怎么判定命题,如何一步步去证明结论的,为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平行四边形》、九年级上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九年级下册《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不管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能力层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也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情境创设: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我们已经在《数与式》、《空间与几何》、《方程与不等式》、《统计与概率》部分都有涉及,但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开发。
我们有着历史悠久的古文化,第一章学习的《勾股定理》,在《周髀算经》中就有详细的探究思路,大家可以査找资料、网络,了解勾股定理的探究思路,有记载的思路有300多种呢?还有科学家用大量迹象表明有外星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曾有数学家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形作为与“外星人”联络的图形。
是不是很奇妙呢?在七年级我们就学习了一种“新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这学期我们要继续把“数”进行扩充,我们将涉及更广泛的范围。
当你走进电影院怎么快速找到你的座位呢?电影票上是怎么描述的呢?你怎么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你的具体位置,让他能快速找到你呢?世间的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很多都有他们既定的规律,那么我们怎么用一条线来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呢?上一年我们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了,那么把未知数由一个变为两个,我们该怎样去解决呢?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很多时候不确定的量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呢?七年级我们经历了数据的整理,那么我们怎么从这些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呢?七年级我们经历了“证明”的初步学习,很多学生喜欢上了这种严谨的思维方式,那么第七章的学习,我们继续训练这种方式,为了我们做人、做事思维更加清晰,条理。
孩子们世界是多彩的、奇妙的、未知的、迷茫的、神秘的,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逐步去揭开那些神秘的而纱。
但要想开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发现更多精彩,就需要我们有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会更多的探究本领。
孩子们, 就让我们开启我们学习的浪漫之旅吧!课程目标:第一章: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勾股定理有多种证法,并感受它的多种证法。
(2)尝试用数格子法、面积法探究勾股定理,利用几何学具用测量的方法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过程,并从中体会探究的困难和探究成功的喜悦。
(3)熟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准确求出第三边的长度,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准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并能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2.《课程标准》要求(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章:实数1.学习目标(1)通过课本21页引例,感受数不够用了,从而引出学习无理数的必要性。
(2)会把实数进行分类,运用类比的思想学习实数的运算法则,会准确说出实数的运算法则顺序。
(3)认识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及其相关概念:会求平方根、立方根;能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和简单的二次根式化简。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根据实际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佔计实数的大小。
2.《课程标准》要求(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岀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实数。
(2)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佔算)技能。
(3)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4)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6)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7)T解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会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8)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校仅限于数)加、减、乗、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简单四则运算。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1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确定位置的必要,以及确定位置的方法,形成空间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而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4)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5)经历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轴对称变化与点的坐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会根据点的坐标准确说出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2.《课程标准》要求(1)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应用。
(2)在研究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3)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实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4)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5)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6)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第四章:一次函数1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会叙述函数的概念,说出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认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会准确说出一次函数必过哪两点?(4)会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会准确说出与一次函数y=kx+b中k与b的实际意义。
会利用函数图像,待定系数法求解实际问题。
会观察图形,求出函数图形所刻画的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标准》要求(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函数: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通过用函数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