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渗漏水处
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前期施工调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施工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施工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施工物资及人力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渗漏分类及原因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渗漏水具体处理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缺陷处理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具体处理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质量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安全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施工注意事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工程概况
某车站站为地下双层岛式车站。
车站主体结构、出入口、风道防水等级为一级,即结构不允许出现渗水,结构表面不得有湿渍。
主体结构顶板、底板、边墙均采用抗渗等级为P8的防水混凝土。
底板和侧墙采用单面粘合高分子胎预铺防水卷材,顶板采用采用 2.5mm厚单组分聚氨脂防水涂料。
第二章编制依据
(1)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和石家庄城建勘测设计院勘察的地质勘察报告等其它相关图纸;
(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 );
(4)《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 );
(5)本公司在地铁施工中的类似工程经验。
第三章前期施工调查
车站内部发现局部渗漏水现象,经现场检查统计如下:
1、站厅层(负一层)北侧侧墙(6-7轴D出入口):渗水处位于出入口侧墙与网喷混凝土交界处,沿防水卷材迎水面渗入主体,有漏水现象。
2、站厅层(负一层)南侧侧墙(11-13轴):中板与南侧墙连接处有渗水现象。
3、站台层(负二层)北侧墙(楼梯处):北侧墙后浇带处有渗水现象。
第四章施工准备
4.1 施工准备
(1)记录渗漏水部位,并做好记录,详见《07标渗漏水排查情况》;
(2)对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架子、锤子、电钻及抹子等准备好;
(3)对操作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交底;
(4)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
4.2 施工物资及人力准备
(1)施工机具,针对车站出现的渗漏水点的数量及堵漏的工程量,拟投入的施工机具及材料如下表所示:
表4-2 拟投入工具数量表
(2)人员准备:现场管理负责1人,技术负责1人,架子工2人,松散混凝土凿除2人,墙面磨平2人,调配水泥浆(细石混凝土)2人,抹面2人,杂工2人,专业堵漏工2人。
第五章渗漏分类及原因分析
1、地下结构中可能出现的渗漏情况:
按结构部位可分为变形缝部位、施工缝部位、墙面部位、穿墙管道部位、预埋件部位。
按渗漏状况可分为孔眼渗漏、裂缝渗漏、墙面潮湿或渗漏、施工缝渗漏、变形缝渗漏、管道及预埋件部位渗漏。
2、地下结构渗漏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缝或后浇带部位浇注不良或骨料集中;
(2)混凝土接头部位产生收缩造成开裂;
(3)混凝土收缩裂缝;
(4)浇注时振捣不良导致混凝土不密实。
第六章渗漏水具体处理方案
6.1缺陷处理要求
(1)选用的修补材料,除满足结构正常使用的各项要求外,其本身的强度、耐久度、与已浇筑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等,均不得低于已浇筑混凝土的技术标准;
(2)修补材料使用后应具有与已浇筑混凝土相一致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