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材料的写作过程和要求
一、典型材料的写作过程(一)调查了解,胸有成竹典型材料的写作,也象其他文体一样,首先要调查了解。
包括普遍调查、重点调查、专题调查、统计调查、个别调查、开会调查、当面调查、背后调查等。
在写典型材料之前,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了解典型的主体事迹。
使典型事迹在作者的脑子里形成一个笼统的,然而又是美好的印象,从而产生对典型热爱的感情和写作欲望。
通过调查,了解典型事迹的具体情节。
使典型材料中的人、物、事、状,全面具体、生动形象。
通过调查,了解典型的心理活动。
典型,特别是典型人物,在他们创造英雄业迹的过程中,总是有其心理活动。
如果把这种真实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就能看出典型成长的曲折过程,或者看出他高大形象的思想基础,从而使笔下的典型更真实、更丰满、更令人可信。
通过调查,了解典型的矛盾和斗争。
先进人物(集体)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总是在矛盾和斗争中成长的。
这种矛盾和斗争,包括对敌斗争,对人民内部落后现象、错误思想的斗争,对大自然的斗争,也包括典型自我完善过程中的斗争。
对这些矛盾斗争了解得越具体、越深刻,典型材料也就写得越成功。
通过调查,还要了解典型同周围群众的关系。
一般说来,先进典型在群众中的威信是高的,印象是好的,影响是大的。
但也不能排除群众对典型的看法是会有分歧的。
这就需要作者进行鉴别,进行分析,听取正确意见,纠正错误意见。
(二)选准角度,提炼主题所谓主题,从应用文角度来讲,是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
典型材料提炼主题的基本方法有:从典型所具有的材料中提炼主题。
主题是蕴藏在众多纷繁的材料之中的,没有材料就不可能产生主题;作者要把调查中得来的大量材料进行一番分析比较,潜心思索,看这些材料贯穿着一根什么样的“红线”,潜藏着一个什么“思想”。
作者把这根“红线”、这种“思想”抽取出来,就是这个典型材料的主题思想。
根据形势的需要提炼主题。
典型是时代的印记,是为促进各项事业的进步而树立的。
因此许多典型的树立,是形势任务的需要。
当然,从形势的需要写典型,也是在有这种“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作者为了赶形势而在那里有意夸大或胡编乱造,人为地创造典型。
根据人们存在的疑难问题提炼主题。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使得人们的认识变得模糊起来,有时手足无措,
这就是常说的“迷惘”现象。
为了拨乱反正,澄清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作者要在这些方面提炼主题,写出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三)精心设计,布局谋篇布局谋篇主要包括: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分多少层次,划多少段落,相互之间怎样衔接、怎样照应等等。
但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选好典型事例。
典型材料的重要标志是事例生动,事迹感人。
因此,一定要把最典型的事例写到材料中去。
事例的选择在精不在多。
其方法是:先把能找到的事例都找到;从所有的事例中找出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例;再从这些事例中找出最能说明主题、最有思想内涵、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选好典型情节。
典型情节主要是指对典型的思想、行动、语言,以及事物发生的环境和过程具体说明、叙述、描写。
通过典型情节的表述,使听众、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这就要作者正确处理好概述和描述的关系,进行过细的调查。
同时,作者还要对被写对象的业务有所了解,对个别深奥的学术、技术项目也要熟悉。
选好典型语言。
典型材料中人物讲的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物的语言表达一般有三种形式:人物自白,即一个人自言自语;对话,即两个人对答;会话,即众多的人交谈。
在选择典型语言时,一
定要选择那些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有个性的语言和让人接受的语言。
要防止公式化的语言、生硬呆板的语言。
二、典型材料的写作要求典型材料,是一项复杂的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点:(一)不违心,不造假典型材料的写作要求有良好的文风,任何时侯都要把“真实”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这是对写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倘若观点不鲜明,内容不充实,语言不流畅,结构不合理,议论不深刻,这都是可以原谅的,也是可以通过加工、修改来提高的,而唯独不真实是难以弥补的。
造成不真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一是调查研
究不深入,不细致,得来的材料不可靠;二是名利思想作怪。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诸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张冠李戴等问题就容易出现;三是作者迫于某种压力,违心制造假典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