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赞美陶渊明的作文8篇

赞美陶渊明的作文8篇

赞美陶渊明的作文 8 篇 篇一:归去来兮看陶渊明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

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 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 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 放射得耀眼。

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 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

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 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他就有此先 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 生活。

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 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作文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 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 否则 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 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

作文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 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 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篇二: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 来第一人。

——题记 家, 是安乐窝, 是避风港, 那里有天伦之乐, 有浓浓亲情。

你浪迹天涯海角, 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 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 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他兴奋异常, “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 是悠闲的。

他悠然自得, 自娱自乐,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 首而遐观。

”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

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 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

试 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

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 田园。

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

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

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 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 。

陶渊明笔下所出, 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

让人读着亲切, 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

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 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

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

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

从 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

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 篇三:赞美陶渊明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 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 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对于陶渊明,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 曾作过几年小官, 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 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 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 他 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 “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 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 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

这样的淡泊、恬雅, 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 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

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 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 作践自己, 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 修养身心, 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 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 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 他把他得期望和欲 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 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 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 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 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 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 难以突破。

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 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 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 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 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 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 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 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 他应该能给我们 或多或少地启导。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 但我觉得, 他的生活本身就 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篇四:赞美陶渊明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

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

没有大悲大怨, 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

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 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 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 陶渊 明首当其冲。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 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

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 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 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 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 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

读别 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 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 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

正是这种心灵 的共鸣, 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

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 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

上古隐士的残文 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

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 愧的无冕之王。

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 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

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 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

可是这样的 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 《归去来兮辞》 时, 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篇五:雨·陶渊明 读懂一个人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况且要读懂千年前的古人?当我背诵着 陶渊明的诗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来的时候,慢慢发觉陶渊明的文字,沉郁 中飘逸着琼露的芬芳,孤寂中跳动着天人的吟唱。

把一切放下,恍若遁入空门, 眼障散去,眼前一个明丽、纯净的桃花源忽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九江,走进了五柳先生、走进了桃花源的梦里。

鹅卵石小道,被雨水浸泡着,水汪汪的,土黄、青白、灰黑„各色石子相间,曲 曲弯弯,雨水,清澈的,不染一丝杂尘。

我不忍踩下去,那会踩破这里的静。

在 北方,少有这天气。

黄尘飞舞,即便下雨,也是满目黄流、泥汤四溢,哪能不稀 罕江南的雨,细细的、柔柔的,悄悄地,象女儿一样缠缠绵绵,不由你不想点什 么,被雨水洗过的树叶,清翠饱满,肿胀的滴下一滴滴绿汁儿,一朵朵浅浅的水 花笑着,干瘪的心,瞬间滋润起来,鲜亮起来,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 生命的精灵,这就是江南,本该自豪,抑或骄傲的纯真,也许正是江南雨的柔情 孕育了上善若水的风骨,江南才那么蓬勃,那么率性,那么自然,丝毫不见刻意 的雕琢,曲意的迎合。

透过都市的熙攘, 1500 多年前陶渊明“委心任去留”的 背影 ,匆匆消失在雨幕中。

湿漉漉的小道、湿漉漉的树林、湿漉漉的空气,我的 心灌满了湿漉漉的情愫, 雨水, 氤氲着, 郁郁苍苍, 前行, 石阶苍黑, 苔鲜嫩绿, 格外打眼!雨雾挟裹、绿树环抱,青砖黛瓦,廊柱翘檐,骆驼山墙,陶渊明纪念 馆,灰暗、朦胧、孤寂,深邃,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的心一下 子被攫去了, 暗淡幽远的韵律解读着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抛却喧嚣, 回归草莽的平 淡与寂然,这是怎样一块静地,还是净地更确切些。

细雨绵绵,寂寥无声,杂念 烦扰随风化雨,局促之所,寥廓、空灵,酥雨轻抚,如陶先生温润鼻息。

一千多 年前,陶公应该也是在这样的雨里,独步幽思,惊雨珠通透,感翠叶震颤,洞悉 了生命的本真,毅然决然开始寻找灵魂之所,在田野荒草中,与风为伴、与水为 邻,筑起了自己的精神大厦。

暂避绵绵雨幕,远离滚滚红尘,我搁浅于千年前的“草庐”里。

翠松掩映, 亭台错落,竹影婆娑、氤氲弥漫,彩廊斑驳,青砖灰暗,质朴近乎简陋、粗率近 乎原始,这应是陶先生心仪的吧,还好,千年之后,还有人懂。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