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思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滨城区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济南城市群的叠加地带,东与东营市接壤,南与博兴县、淄博市毗邻。

西与惠民县、阳信县相连,北与沾化区交界,是滨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环五海”规划区的核心区,鲁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

全区版图面积696.99 平方公里,辖1 乡2 镇7 个街道,总人口49 万。

滨城区区位优越,水利资源充足,黄河横贯境内38.5 公里,徒骇河穿境而过。

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储量甚丰,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重要产区之一。

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著名的家纺基地,拥有家纺服装、机械电子等六大主导产业。

文化底蕴丰厚,秦皇台遗址历经2000 多年风霜依然矗立,明清望族“一门十二进士” 、“父子五翰林”的滨城杜家享誉天下。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抢抓“两区一圈”机遇,加快建设生态和谐富裕现代化新滨城。

2014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6.9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6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72 元。

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建设示范区” 、“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和“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都在基层。

而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作用关键。

为此,我们把社区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外部推力,激活社会内生动力,努力营造政府转职能、群众得实惠、基层创和谐的多赢局面,全力打造“美 丽社区、幸福家园” 。

2014 年,滨城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 设示范城区” ,市西街道彩虹湖、北镇街道化工等 4 个社区被评为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

一、以人为本,工作理念实现由管理到服务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社会治理一 切为了人民的工作理念,真正把为民服务抓在手上。

制定了《滨 城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以“公共服务为主体,便民服务和 志愿服务为两翼” “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完善(一)抓好公共服务。

瞄准全省、全国一流标准,配套建立了一系列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活动阵地。

自去年以心打造了建筑面积均在 3000 平米以上,化工、为民、彩5 处。

在此基础上,实行人力、财力、 物力、事务“四个下沉”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公共服 务进社区,各社区普遍设立了社会救助、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等 “一站式”为民公共服务窗口,实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全覆盖。

同 时,找准社区公共服务的切入点,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 心,实行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 配餐服务、健康保健等服务。

目前,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彭李 街道黄河社区、为民社区、大河社区,北镇街道春晓社区、市东 街道政通社区相继成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今年初,总建筑面 积 14330 平方米、 占地 100 亩,总投资近 1 亿元的市级重点工程 —滨州殡仪馆正式投入使用,新馆按照国家民政部一级馆标准建 设,倡导“绿色殡葬” ,打造“生命最美的送行者”服务品牌,提来,精 虹湖、文汇、政通精品社区高了殡葬服务水平。

(二)发展便民服务。

重点打造具有滨城特点的“一刻钟便 民服务圈”,在社区开展餐饮、家政、医疗等 10 大类便民服务, 设立便民服务网点,通过分发便民服务手册、便民联系卡等措施, 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服务网点与居民需求的无缝对接。

同时,各社 区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着力点,搭建社区服务有效载体,积极 开展“品牌社区”创建活动,逐步探索拓宽社区服务新途径。

市 西街道彩虹湖社区打造了“彩虹民生一号”服务品牌,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并包含众多子品牌服务项目; 政和社区创建了 “ 3351 ” 便民服务模式,成功吸引加盟商户 150 家,惠及居民 2740 户; 化工社区打造“五园一湾”服务品牌,成立了“ 7110 ”便民服务 队,收到良好效果;利民社区以校园学知识、社区学实践为宗旨, 通过社区、学校联合为学生形成“社校同心圆” ,以打造“社校同 心圆”品牌开展了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构建社区、学校 一体化“大教育”模式;为民社区的“ 4L ”服务模式和政通社区 的“手护工程”等服务模式也都有效地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目 前,全区城市社区共创建各类品牌 33 个,“一社区一特色, 区一品牌”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培育志愿队伍。

我们做好社会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专长三个方面的“结合”文章,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帮助困难群 众为内容的“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愿者集中服务月活动,以及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心理咨询、法 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培育锻炼队伍,丰富工作内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精细化、高品质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社区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二、激发活力,社会治理主体逐步多元化口、” 关爱老人、情暖社区”志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多元利益诉求的表达和满足需要多元社会治理主体。

工作中,我们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力量,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共治,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一是简化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手续,降低准入门槛。

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直接在区民政局依法注册登记;暂不符合登记条件的由乡镇政府(街道)民政所备案管理。

二是推进社会组织进社区参与社会化服务。

去年6 月份,在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开展了“美丽社区、幸福家园”系列活动——社会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启动仪式。

先后引进百世儿童医院、海燕家政、“好大姐”家政、朝阳计算机培训学校等100 家社会组织进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开展服务活动。

在养老服务方面,抓好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会组织运作”模式,打造了“滨城区社会养老服务中心” 、“滨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一批特色养老示范工程,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务。

今年3 月25 日,我区在彩虹湖社区举行了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仪式,标致着我区居家养老工作全面启动。

三是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发掘和引导各社区具有公益福利、文化娱乐等性质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其初创、成长到成熟不同阶段,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专业培训、分类指导等方式,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全区化工、彩虹湖等 5 个社区的孵化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二)社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开展“校地共建”活动。

依托辖区丰富的教育资源,采取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 式与滨州学院社工专业的高校合作, 采取“社区书记进大学课堂 设立大学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 式,引导大学教授、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去年在彩虹湖社区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工作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滨州学院社会学专业的 50 多名学生到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为 民社区、大河社区还与滨州技术学院签订共建协议,邀请学院教授为居民授课。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在技 术、资金、场所等方面提供帮助。

目前,已注册成立了众智社工 服务中心和海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春晓、为民、北海等社 区开展系列社会服务活动。

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一是在全区登记社区志愿者 1.2 万余人,组建志愿者队伍 160 多支,先后组织开展了以 帮助困难群众为内容的“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等活动,取得良 好效果。

二是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等品牌化服务活动。

现已有 9000 多名城区党员积极170 多种,受益群众达 15000 多人次。

,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社 丰富工作内涵,提升服务水平。

特的模式,引导社工服务向居民延伸, 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精细化的服务。

三、群策群力,群众协同参与和自治互律作用得到发挥社会治理,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

我们立足滨城 相对底子薄、社区大讲堂” 、“专家讲坛”等形 1800 多名党员报名参加了党员志愿者 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来,服务队,设立党员服务岗位三是积极开展“四社联动” 区志愿者广泛参与社区服务, 别是采取以“一中心多站点”基础弱,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任务重,社会治理压力大的实际,探索具有滨城特色的工作方法,努力培育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协商议事能力及社区归属感、认同感。

(一)实行社区网格化治理。

我们以居住小区、生活情况或社会功能相似的区域为单位,将社区管理与服务区域划分为大、中、小三级单元网格。

在网格上同步成立总支,小区成立支部,楼院设小组,构建三级组织网络体系。

以此为基础,30-50 户成立居民小组推动居民自治,每100 户居民配备一名为民服务员。

在居民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成立工青妇等各类群团组织,组建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队,在孤老帮扶等方面奉献爱心,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探索居民小区自我治理模式。

在城市居民居住小区,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会议(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为执行层,社区事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层的“一心三层”自治体系,实行三元化管理,建立社区自治机制。

同时,在社区建立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三会制度”,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社区自治意识,使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社区生活,共同建设和谐社区。

如,去年以来的城乡“阳光低保”整治工作中,在全区推行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三级“阳光公示”,特别是村居群众借助每月5 日的“民主议政日”活动对村居的重大事项进行集体讨论,集中讨论、公开,与日常监督、公开相结合,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全区共清查并取消不符合条件低 保对象 655 户 683 人,取得明显效果。

(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全区开展“一 居一队、一院一队”活动,各社区组建了以党员为骨干、普及全 体居民的秧歌队、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文体队伍,呈现出“小区 天天有活动,群众人人可参与”的喜人局面。

各社区通过组织各 种文体娱乐活动,成立各类社会组织,让居民在活动中找到自己 的“用武之地” ,增强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四、整合资源,社会治理效能质量不断提升我们在社区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打破部门、地域等 界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了党政部门、社会组织、 企事业 单位等多种资源,逐步构建 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 织为主体,以驻区单位为依托,以社会各级组织为补充,“条块 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工作区域化新格成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小组, 与驻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 共建活动,提高了驻区单位参与、支持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 是以党员带动促区域化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