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概论要点.
第二章 美感论
二、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①智力机制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将客 体的规律内化于心灵的结构形态。 ②认识活动,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把多种多样的自 然规律性的结构和形式,转化为语言、符号和文化 的信息体系,人们获得知识并达到对“真”的把握 的过程。 ③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的区别:在认识活动中,智力 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 概念的认识。美感活动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 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艺术美学概论 要点导 Nhomakorabea论
导 论 美学 的研 究对 象和 研究 方法 美 学 教 材 结 构
美学 的产 生和 发展
导论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在中国古代 (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 (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 (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 (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3)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 (4)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 由”;
(5)《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导论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2、在西方 (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 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 “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 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 (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 《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①康德 (《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 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1、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 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 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能力、审 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 感受等; (2)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 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 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一、美的探索
2、美的理论模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形 式说、博克感性特征说、苏珊.朗格情感符号);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 质(理念说、判断说、叔本华唯意志论、柏格森生 命哲学);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 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一章 美论
第一章 美 论
美 论
美的探索
西方美学 史上的主要 美学观点
美的本质
审美关系
美的 多重属性
美的模式
审美关系的 本质内涵
第一章 美论
一、美的探索
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1)倾向于美的客观属性: ①形式说(毕达哥拉斯、波里克勒特) ; ②理念说(柏拉图、黑格尔); ③摹仿说(亚里士多德); ④分有说(普罗丁); ⑤关系说(狄德罗、伏尔泰); ⑥感性特征说(博克); ⑦生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一章 美论
一、美的探索
1、西方美学史上的主要观点 (2)、倾向于美的主体属性 ①快感说(英、休谟,美即美感); ②判断说(康德,唯主体论,判断力是一种天赋, 美是合目的的形式); ③情感符号(苏珊.朗格,美的本质是“生命形式” 的形而上学); ④直觉说(意、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第一章 美论
第二章 美感论
二、美感的心理结构
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人的知、情、意之间的关系) (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 ①意志机制是社会理性在人类心灵中的凝聚,它是人 的社会性凝聚于心理结构中形成的人类行为活动中 的道德感,是追求“善”的观念。 ②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自由观照 的、愉悦的精神活动,不直接体现功利和目的的要 求;后者最终表现为行为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 活动。 ③审美活动与意志活动的联系:a意志能使人专注于审 美对象,驱使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 和精神愉悦,从而产生审美的巨大社会作用; 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 中提高和完善自身,达到审美活动的最后目的。
第一章 美论
二、美的本质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2)劳动创造了能欣赏美的人。人通过劳动培 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在不同方面 发展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 ①概括性 ②联系性 ③情感性 ④创造性
第一章 美论
三、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它 要求在对对象的感性形象的观照和感应中达到自我 肯定和自由体验,获得身心整体的愉悦和满足,并 使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的本质力量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体现了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和人类自身发展方向的,包括感性、 理性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总和。美就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4)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学就是研 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
2、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两个基本点: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广义的理 解);②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历史的自然(狭义的理解); (2)所谓“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改造、认识、把握 和活动的自然,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自然观的形成。 ①“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 上不断扩大的。可以从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人的创 造性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个方面来证明。
第二章 美感论
美感论
美感的 社会历 史生成 美感的 心理机制 智力机制 意志机制 情感机制 超越性 美感的 心理结构 直觉性 愉悦性 美感的 特征 美感的生理 和心理特征 美感的 生理基础 美感的 心理要素
感觉和知觉 联想和想象 情绪和心境 审美理解
期待、通感等
美感的 心理结构
第二章 美感论
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的美学观)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1)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2)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 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 理变化(如脑手的进化);
(3)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
向有了所指,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第一章 美论
二、美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