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失业的原因、失业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奥肯定律和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掌握失业的代价、失业的解决方法、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法,会利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

◆了解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演变历史。

在影响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中,失业(unemployment)无疑是最直接而又最严重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水平下降和心理折磨。

失业问题是日常政治争论中的老生常谈,政治家们常常声称,他们所主张的政策有助于创造工作岗位,解决失业问题,使社会经济平稳增长并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宏观经济中的另一重要问题。

1970年一份《纽约时报》卖15美分,家庭住房的平均价值是23 400美元,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3.36美元。

到2000年,一份《纽约时报》卖75美分,家庭住房的平均价值是166 000美元,而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14.26美元。

这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学习失业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讨论针对失业的各项主要政策等问题。

在了解失业后我们将探讨通货膨胀的意义及决定因素,并分析与此相关的重要的公共政策。

在本章第三节我们将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失业一、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研究失业是为了确定失业的原因,并为政府的有关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有一些政策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工作,如工作培训计划;另一些政策可以缓解失业者所承受的痛苦,如失业保障;还有一些其他政策无意中增加了失业的普遍性,如人们普遍认为法律规定了比较高的最低工资这一情况增加了劳动力中技术最差而经验又少的那些人的失业。

经济学家通过说明各种政策的影响帮助决策者评估自己的选择。

图8—1表示美国从1948年以来的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平均值大概是在5%~6%之间。

虽然失业率是逐年波动的,但还没有哪一年接近于零。

按照这一统计数据,平均每18个想找工作的人中大约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

图8—1 美国的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 资料来源 [美]N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5版,张帆译,14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零失业率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较多的人在寻找工作岗位,厂商就有可能以更低的工资雇用工人。

反之,如果存在较多的工作岗位空缺,工人就有可能索取更高的工资。

所谓劳动市场的供求稳定状态是指寻找工作岗位者造成的工资率下降的压力与空缺工作岗位造成的工资率提高的压力相互抵消的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被认为是劳动市场的正常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价格水平稳定,不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趋势。

我们将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

每天都有一些工人失去工作,同时也有一些失业工人被雇用。

这种动态过程决定了劳动力中失业者的比例。

我们用L 代表劳动力人数,E 代表就业工人人数,U 代表失业工人人数。

由于每个工人不是失业者就是就业者,所以劳动力人数等于失业量和就业量之和:L=E+U失业量与劳动力人数之比U/L 就是失业率。

为了了解失业率的决定原因,我们假设劳动力人数L 是不变的,并将考察的重点放在劳动力中的个人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转换上。

图8—2的“浴缸模型”可以对此作出说明。

设s 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新失去自己工作的人数占就业者的比例。

f 代表就职率,即每个月新找到工作的人数占失业者的比例。

如果失业率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即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那么新找到工作的人数fU 必定等于新失去工作的人数sE 。

因此,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就是:fU=sE因为就业人数等于劳动力与失业人数之差(E=L-U ),所以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又可写成: fU=s (L-U )为了进一步解出自然失业率,等式两边都除以L ,得到:)1(LU s L U f -= (8—1) 于是我们得到用离职率s 和就职率f 表示的自然失业率:fs s L U += (8—2) 这个式子表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s 和就职率f 。

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也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则越低。

图8—2 就业与失业之间的转换(浴缸模型)二、失业的分类1. 失业的三种类型按照失业的原因可将失业分为三类。

(1)摩擦性失业工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首先,工人有不同的偏好和能力,而工作又有不同的性质。

其次,有关寻找工作者和空缺职位的信息交流并不完全。

最后,工人在不同地区间也不能迅速流动。

因此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需要一些时间,寻找工作者在这一时间段内就处于失业状态。

我们将由于需要时间寻找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即使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也总会发生一些职业调整。

例如辞去现有的工作而寻找更合适的工作。

学生刚从学校毕业时需要寻找工作。

母亲在生育孩子以后,可能又要重归劳动者队伍。

由于摩擦性失业的劳动力经常是在变换工作岗位,或者是正在寻找更好的工作,所以人们经常认为这是一种自愿失业。

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理论指出,要素的自由流动是高效率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

既然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当然就不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一方面。

(2)结构性失业如果对一种劳动的需求上升,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下降,而劳动的供给又未能及时地作出调整,这时候就会出现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不匹配的情况,由此产生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常见的情况是,产业的兴衰所引起的职业间或地区间的结构性调整。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计算器制造行业的扩张,算盘制造行业不断萎缩。

这就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不断从算盘制造行业撤出并投入到计算器制造行业。

但是,一个算盘制造师傅并不能马上适应计算器的生产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可能成为一个计算器制造工人,也有可能他一辈子也不能适应计算器的生产工作。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和其他因素,美国对护士的需求急剧上升,但同一时期护士数量的增长却相对缓慢,于是导致这一时期护士严重短缺。

等到护士的薪金上升、供给调整完成之后,这一结构性短缺才能得到缓解。

另外,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给电子设备行业注入了很大活力。

此时便出现了计算机方面人才短缺的现象,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计算机的热潮。

但随后的几年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出现了饱和,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失业或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在过去的10年中,欧洲一些国家的高实际工资、高社会福利和高税收都导致了较高水平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失业人数与空置的工作岗位数大致相等。

因为经济结构的变革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形式,所以结构性失业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也是必要的。

这种失业也不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所关注的重点。

(3)周期性失业总产出下降时失业率明显上升。

美国在1982年衰退时期,50个州中有48个州的失业率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这种多个市场的失业率同时上升是一个信号,体现了失业率上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从经济衰退低谷的1991年到经济繁荣高峰的2000年,美国各个州的失业率都在不断下降。

周期性失业(cyclicunemployment)指经济波动中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总支出和总产出下降造成的。

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世界经济都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

受此影响,各国经济严重受挫,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失业。

美国失业率也达到了近二十五年来的最高水平。

2. 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按失业者对现行工资率的态度又可将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指因不接受现行工资率而不愿意工作的失业,而后者则指虽然接受现行工资率(表现为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未受雇用的失业。

显然,自愿失业的规模较小,对经济和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大。

我们将消灭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称为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失业都是自愿失业。

大量的统计表明自愿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非常相近。

因此我们经常将自然失业率看作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失业率。

也就是说,一旦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我们就认为这个经济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那些失业者都是自愿失业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失业的原因,我们用图8—3来讨论这种失业的分类。

图8—3 刚性工资导致非自愿失业图8—3中以劳动投入量L为横轴,工资率w为纵轴,S为劳动供给曲线,L'为劳动力的数量。

在劳动供给量为L'时,工资水平很高,劳动供给曲线变得完全没有弹性。

图8—3中的左半部分描述的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在工资可灵活调整条件下的情况。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情况是相同的,竞争将消灭劳动的短缺和过剩。

劳动市场在点E实现均衡,工资水平为'w。

在劳动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厂商愿意雇用接受市场工资水平的合格工人,雇用的数量等于AE。

另外有数量为EF的工人,他们虽愿意工作,但却要求有较高的工资。

线段EF表示的这部分工人不愿在现行的市场工资率下工作,所以他们是自愿失业的。

现代经济学不赞同传统经济学的这一看法,认为工资率并不能像产品价格一样灵活调整,下一段我们将专门对此加以解释。

如果工资不能灵活调整,劳动市场的出清就难以实现。

此时工资率不能调整到市场出清的水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图8—3的右半部分反映了劳动市场非出清的情形,也解释了缺乏弹性的工资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

如果一次经济波动或其他原因使劳动市场的工资率w''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愿意工作的工人的数量就会多于可提供的工作职位。

愿意在工资w''下工作的工人数量是JG,而企业需要雇用的工人数量则是JH,劳动供给过剩。

线段HG表示非自愿失业的失业者数量,他们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率但却找不到工作。

在劳动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雇用劳动力时将会提出更严格的技能要求,企业会雇用那些最有资格、最有经验的劳动者。

如果工资率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则通过以上同样的分析可知,劳动力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形。

此时雇主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来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企业的窗口贴满了招工启事,报纸上也登着许多招工广告,企业甚至到很远的地区去招募工人。

下一段讨论将指出,名义工资率不能灵活调整这一现象仅限于工资率向下调整的障碍,工资率向上调整还是灵活可变的。

于是,劳动短缺的现象会很快由于工资率上升而消失。

名义工资率只能升不能降的现象被称为工资刚性,这种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十分普遍。

造成工资刚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工会的垄断、最低工资法和效率工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