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第10章通货膨胀

货币银行学第10章通货膨胀

第十章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类型1、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

是纸币为特征的信用货币流通量过多,超过了商品经济对货币的需要量,而引起的单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纸币数量过多(或信用货币数量过多)、单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三个表现围绕一个中心,即纸币或信用货币流通量超过了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货币要量。

2、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

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物价上涨,但并不是任何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

A: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个别物价上涨不是;B: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个别时期物价上升也不是,物价总水平上升是一种趋势;C: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而且明显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是超出一定幅度,或一定弹性限度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3、度量通货膨胀的指标:1)消费物价指数(CPI),主要反映了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生活费用价格水平变动趋势。

2)批发物价指数(WPI),或生产物价指数(PPI),主要反映了与生产企业周转过程中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对商业周期反映敏感,可度量物质生产部门设国产成本的变化,但与居民经济庭生活消费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包括劳务价格。

3)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即按当年计算的GNP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NP总值。

以构成呢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为对象,即包括生活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即包括商品价格,也包括劳务价格,是能够较全面衡量一国总体物价水平变动趋势的指标,但是反映并不及时。

上述三个指标各有侧重,不同观测重点需要采用不同指标;从总体考察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指标,相互参考,互相印证,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4、通货膨胀类型1)按程度划分可有四类:A:“爬行式通货膨胀”(Creeping Inflation),也即“温和的通货膨胀”。

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幅度在2-3%之内,短期内无法预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爬行”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具有积极的刺激作用,将其视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

B:“步行式通货膨胀”(Walking Inflation)。

快于爬行,物价上涨幅度在3-10% 之内。

步行式通货膨胀可能成为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危险信号。

C:“跑步式通货膨胀”(Running Inflation)。

年度物价上涨幅度超过10%以上,并且加快发展。

这时,人们开始不原意保存纸币而保存实物,或是保值的黄金,以及美元、英镑等“硬通货”;银行的信贷利率不断上调;工会不断要求增加工资;金融市场出现加大震荡;社会秩序开始储蓄紊乱,出现“挤提”、“抢购”、“囤积”等波动。

D:“奔腾式通货膨胀”(Hyper Inflation),也称“恶性通货膨胀”。

是指一国的物价上涨失去控制,无限制地迅速上涨,。

此时,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货币急剧贬值,人们急于抛出,“挤提”、“挤兑”、抢购,甚至暴力事件风波不断,最终引发整个社会动荡,币制崩盘,政权更换。

“恶性通货膨胀”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2)按通货膨胀表现形式或按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A:公开的通货膨胀(Open Inflation),即完全市场机制体制下的通货膨胀表现类型,通货膨胀直接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

B:“隐蔽的通货膨胀”(Repressed Inflation)也称“压抑型”的通货膨胀。

其特点是:政府实行物价管制;物质供应长期短缺,政府实行定量供应;物价由政府制定并且不允许变动;从社会经济运行表面观察,价格平稳,生活秩序运转正常。

但实际上,商品物资严重短缺,过多的货币发行已经构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外观表现上却是“隐蔽”的,在政府的强制下被“压抑”着,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

此时可通过“黑市”的交易状况来测定通货膨胀的程度。

原东欧社会会主义国家、原苏联与过去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存在“压抑型”的通货膨胀;市场经济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战争、战后恢复时期,物资匮乏,所实行的物价管制,也属于“压抑型”的通货膨胀,但不是体制常态。

3)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可分为:需求拉上、成本推进、结构型通货膨胀。

4)按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点,可分为:A:a、“滞胀”经济,即指市场经济国家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为特征的一种经济运行现象。

出现于上实际60年代,70年代达到严重状态。

是政府过渡干预,长期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果。

b、“滞胀”危机导致“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失灵”,并使政府与经济学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解决经济危机、失业、刺激经济增长,就要扩张社会总需求,继续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这会加剧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制止通胀必须收紧货币,这样又不能刺激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停滞、失业增加趋势。

B:“零胀”经济,即指市场经济国家中上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低通胀、低失业率与长周期的适度经济增长并存为特征的一种经济运行现象。

其中美国最为典型。

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通胀形成机理: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 Inflation)1、是指在经济体系内,存在对商品与劳务的“过度需求”,也即指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对比关系中处于供不应求、供小于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2、凯恩斯认为应区分两种情况:1)在达到“充分就业”临界点之前,“货币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尚能增加”,表现在物价上涨上,其物价上涨的幅度小于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幅度,此时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只能是“半通货膨胀”。

原因在于:其一,由于未达到充分就业,增加货币数量会迫使闲置的劳动力接受低于工资上涨比例的货币工资,这样单位成本的提高幅度小于有效需求的增加幅度;其二,经济体系内存在过剩的生产要素资源,具有供给弹性,增加货币数量会增加有效需求,并刺激经济增长。

2)当达到“充分就业”临界点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就会产生显著的“通货能够膨胀效应”。

因为:这时社会经济领域已不存在过多的“闲置劳动力”与“剩余的生产资源”,社会总供给弹性接近于“零”;增加货币数量就会直接影响物价上升,物价水平与货币供应量增加同比例上升,形成“十足”的真正通货膨胀。

3、上述过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A:社会总供给曲线A——B平行阶段:存在大量失业和过剩的生产资源,社会总供给弹性无限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此时增加货币数量可以增大社会有效需求,增加产出,而物价水平不会上涨。

B:社会供给曲线B——C向右上倾斜阶段:社会过剩的生产资源减少,失业状况缓解,社会总供给弹性减弱,增加货币数量也会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但是伴随小幅度物价上涨,与社会总供给形成向上倾斜曲线,总产出也会增加,但呈放缓趋势。

此时物价上涨幅度小于货币供应量增加与社会总需求增大的幅度。

C:社会供给曲线C——S呈竖的直线陡立阶段:无闲置劳动力,无过剩的生产资源,社会供给无弹性,此时货币数量增加,总需求增大,物价水平就直接上升,而总产出则不会增加。

引发“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Cost –Push Inflation )1、假设社会总需求不变,因社会总供给变动,也即生产成本的增大变动,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Wage –Push Inflation )。

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水平,但是当物价上涨时,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就会出现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状况,从而引发成本加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并形成增加工资——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增加工资……螺旋推进的局面。

3、“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Profit –Push Inflation)。

垄断存在,市场处于不安全竞争状态;为追逐高额利润操纵垄断价格,从而引发社会生产成本不断增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利润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4、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于解说:在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物价总水平上涨时的社会总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不断下降与失业率的增大,其均衡是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试图解说:整个社会经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物价上涨的原因,以此说明“滞胀”的原因。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1、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往往是“需求拉上”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交替混合的通货膨胀,形成“拉中有推”,“推中有拉”的经济现象。

2、可能首先开始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引发物价上涨,工会要求增加工资,又引发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膨胀。

3、也可能起始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导致失业率上升,总产出下降,社会总供给减少,又需要政府通过增加货币数量,扩张总需求,从而引发物价上涨,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4、供求交替混合型通货膨胀使社会供求均衡与物价水平变化曲线呈螺旋攀升状态。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1、结构性通货膨胀在于解说: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会引发通货膨胀,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

2、需求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型。

因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部分需求转移到其他部门,但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却未能及时转移到这些部门中去以增加供给,这样就会引起需求增加的部门工资、产品价格上涨,同时需求减少的部门由于工资“刚性”又未能下降,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局面。

3、先进与落后部门之间差异型。

劳动生产率在部门之间明显存在差异。

当先进部门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工资时,由于攀比,落后部门的货币工资也同比例提高,这时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传统的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4、外部通货膨胀输入型。

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外部的通货膨胀会通过一系列机制转到传导到开放国家的开放型部门中去,引起物价上涨,因而再引发未开放的部门物价上涨,最终导致全面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这一理论最初被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小国通货膨胀类型。

现今已成为普遍国际经济现象。

五、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1)财政赤字规模过大引发;2)信用膨胀引发。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价格改革使农产品价格提高、“稀缺性”资源价格上涨等引发的成本推进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3、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的价格调整,上调初级产品价格,原材料部门价格,包括工资上调所引发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4、体制性的通货膨胀。

“集权体制”、“长官意志”、“政绩经济”、“政策性贷款”、“补贴型经济”等等,引发的无效益的“过多货币投放”。

第三节通货膨胀效应1、强制储蓄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