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分析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特征复习课程

比较分析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特征复习课程

比较分析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特征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的文化和艺术巨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艺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其中又以他们的艺术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深从而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

一、达芬奇莱昂那多·达·芬奇(1452-1519)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更广的幻想。

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来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的逝世是对全世界的一个伤害。

达芬奇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 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

达芬奇精通人体解剖学、透视学,造型精准,画面色彩多成中性色,画风凝重。

达芬奇的素描手稿极具研究价值,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

他的作品中多体现出智慧、深邃、严谨的气息。

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特别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相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堪称独步。

他的笔记中涉及科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阔,从物理数学到生理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在技术方面的创造发明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等各方面。

达芬奇具有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技艺,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

肖像画《蒙娜丽莎》壁画《最后的晚餐》和祭坛画《岩间圣母》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一)《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二)《最后的晚餐》在这幅画里,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

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

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

这幅杰作的艺术成就也正在此处。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象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

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

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了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

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

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惟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

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三)《岩间圣母》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

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

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他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

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这一组任务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他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

列奥那多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盛期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

二、米开朗琪罗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

集雕刻家、画家、诗人、建筑家与一身,拥有像巨人一样顽强性格和充沛精力。

他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英雄史诗。

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昼》、《夜》、《晨》、《暮》。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

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大卫》则是他在雕刻中的代表作,也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大卫》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因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成为民族英雄。

米开朗基罗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把大卫塑造成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形象。

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抛石机,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大卫体格健美,神态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

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大卫》是对人体的赞美,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还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思想。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三、拉斐尔拉斐尔:(1483-1520)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位大艺术家,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

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西斯廷圣母》和《雅典学派》等,他的绘画风格被特称为“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

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既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

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

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

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

(一)《西斯廷圣母》《西斯廷圣母》是1512~1513年创作完成的,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

此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

这幅画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

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

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沉浸在深思之中。

圣母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

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

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二)《雅典学派》在《雅典学院》中,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

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他们像三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

他们的精神一脉相承,艺术表现手法却各有不同。

在达·芬奇的身后,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接踵而至,对照达·芬奇的冷静与脱离,后面的两位大师显出了迥异的性格特征。

米开朗基罗的激越和轻狂,拉菲尔的飘逸谨慎,精于人情,他们在达·芬奇之后独树一帜,既以这位老人为师,又以之为敌。

拉菲尔说的一句,“画画的时候,最好什么都不用去想”,让已是暮年的达·芬奇为之惊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