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要点

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要点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2、挖方边坡垮方
2.1、 现象: 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基坑、基槽
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落或滑塌,轻者 影响现场的施工,重者造成工程发生质量 事故或造成人员伤亡。
2.2、 防治措施: 2.2.1 基坑、基槽边坡开挖的坡度严格按施工组织 设计规定的坡度开挖,对于基底较深或土质松软的基 坑、基槽应适当放大边坡的坡度或做支撑、防护处理。 2.2.2 基坑、基槽开挖时,基坑、基槽上口5米以内 严格堆土,现场的施工机械不得在基坑、基槽边行驶, 以免增加基坑、基槽边坡的受力和震动。 2.2.3 对于土层土质不均现象应根据土层的土质情 况,分别按不同的坡度进行放坡。 2.2.4 对于塌方较小时应及时将塌方的土清理干净, 并进行适当的支撑,对于大面积的塌方,必须对开挖 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在有可靠安全保证后再进行施工。 2.2.5 基坑、基槽开挖后,应及时在基坑、基槽四 周砌挡水墙和排水沟,使基坑、基槽上面的水及时排 走,以免浸泡边坡造成边坡湿陷。
第二部分:桩基工程
5、锤击预制桩—沉桩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
5.2、 防治措施: 5.2.1 核查地质报告,必要时补勘。 5.2.2 正式施工前,先打2根试桩,以检验设备和 工艺是否符合要求。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结合桩断 面尺寸、形状,合理选择沉桩设备和沉桩顺序。 5.2.3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桩顶击碎和桩身断裂。 5.2.4 遇硬夹层时,可采用钻孔法钻透硬夹层,把 桩插进孔内,以达到设计要求。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4、基土扰动或受冻害
4.1、 现象: 基坑、基槽挖好后,地基土表层局部
或大部分出现松动,或冬期施工时地基土 遭受冻害,原土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承载 力降低,基土下沉。
4.2、 防治措施: 4.2.1 基坑、基槽挖好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 保护地基。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应预留 200mm厚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开始时再开挖。 4.2.2 机械开挖时应由深而浅,留足人工清土的厚 度,以免机械扰动基土,基坑、基槽挖完后,应严禁 机械在上面行驶。 4.2.3 基坑、基槽四周应做好排水降水措施,以防 雨水浸泡。 4.2.4 冬期施工时,如基坑、基槽不能立即浇筑垫 层混凝土,应在表面用塑料薄膜和棉毡进行覆盖,以 免基土受冻。 4.2.5 对于扰动的基土应清除用灰土或砂石进行换 填。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5、土方回填下沉
5.1、 现象: 土方回填完后,经过一段时间或经历
一个雨季后,回填土表面出现裂缝和下沉, 地面垫层出现空鼓现象。
5.2、 防治措施: 5.2.1 选用较好的土料进行回填,当土中含有树根和草 等有机杂质时应进行过筛。 5.2.2 土方回填时应控制好土的最优含水率,当土过湿 时应适当晾晒或进行干土掺和,当土干时应适当洒水。 5.2.3 回填土应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施工,分层厚度应严 格按规范规定的厚度,并严格控制回填土的夯实遍数。夯 实后应及时取样进行试验,试验合格后再进行一层的施工。 5.2.4 回填土应随时留好排水坡度,下雨时应进行覆盖, 并及时将雨水排走。 5.2.5 冬期施工的回填土应将土中的冰雪清理干净,并 严禁用冻土块进行回填。 5.2.6 地面混凝土垫层出现空鼓后,严重的将垫层打掉, 将回填土重新夯实,并将垫层以下30-50mm厚的土改为 三七灰土,以增加回填土的承载力。如地面砖已施工完毕, 可采用压力注浆的方式对回填土和垫层以下的空隙进行填 实,以增强回填土的密实度,增加基层的承载力。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3、基坑、基槽超挖
3.1、 现象: 基坑、基槽超挖主要有:
3.1.1 开挖的范围超出开挖边线。 3.1.2 开挖的深度超出设计的基底标高。
3.2、 防治措施: 3.2.1 基坑、基槽开挖边线应将开挖的上口和基底 边线都放出,先挖基底边线,然后根据上口边线修坡。 3.2.2 基坑、基槽开挖边线放完后,应加强复核, 进行严格定位,当核实无误后再进行开挖。 3.2.3 机械开挖时,基底余土应留足,并随时测量 基底开挖的标高,以免超挖。 3.2.4 对于土方超挖时,如大面积超挖,应在征得 设计院同意后,适当改动基底标高,或采取级配砂石 回填找补。 3.2.5 如局部超挖,可用级配砂石回三七灰土夯补。
2016.12.5
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要点
建设公司工程管理部
目录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第二部分--桩基工程 第三部分--地下防水工程 第四部分--混凝土工程
第一部分:土方工程
1、开挖边坡过陡
1.1、 现象: 土方开挖时往往开挖后的基坑、基槽边坡
比方案中设计的边坡陡,而且边坡下口不直, 甚至有的下口部位在基础边线以内,影响基础 的施工。
第二部分:桩基工程
2、锤击预制桩—桩接头破坏
2.1、 现象: 沉桩时桩接头拉脱开裂或倾斜错位。
2.2、 防治措施: 2.2.1 接桩时,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油污必须清理 干净,保证连接部件清洁。 2.2.2 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胶泥配合比应由试验确 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夹箍内的胶泥要 满浇,胶泥浇注后的停歇时间一般为15min左右,严 禁浇水使温度下降,以确保硫磺胶泥达到设计强度。 2.2.3 采用焊接法接桩时,首先将上下节桩对齐保持 垂直,保证在同一轴线上。两节桩之间的空隙应用铁 片填实,确保表面平整垂直,焊缝应连续饱满,满足 设计要求。 2.2.4 采用法兰螺栓接桩时,保持平整和垂直,拧紧 螺母,锤击数次再重新拧紧。 2.2.5 当接桩完毕后应锤击几下,再检查一遍,看有 无开焊、螺栓松脱、硫磺胶泥开裂现象,如有发生应 立即采取措施,补救后才能使用。如补焊,重新拧紧 螺栓度用电焊焊死螺母或丝扣凿毛。
第二部分:桩基工程
7、静压桩—沉桩深度不足
7.1、 现象: 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标高。
7.2、 防治措施: 7.2.1 在施工前,应核查地质钻探资料,一般宜用 大吨位桩机。 7.2.2 桩机必须满足沉桩要求,确保桩机在施工前 和沉桩过程中机械完好,一旦出现故障,应及时抢 修。 7.2.3 按设计要求与规范规定验收预制桩,质量合 格才能用于沉桩。 7.2.4 桩机必须保持平整且垂直,一旦出现桩身倾 斜,不得强行校正。 7.2.5 遇有硬土层或粉砂层时,可采用植桩法或射 水法施工。
1.2、 防治措施: 1.2.1 在基坑、基槽开挖前,向现场施工人员做好 书面交底,交代好基坑、基槽开挖的坡度和施工顺序, 不但将基坑、基槽开挖的上口边线用灰线放出,而且 将基坑、基槽的下口边线也用灰线放出。 1.2.2 基坑、基槽开挖时先沿基坑、基槽下口的灰 线开挖,然后再沿基坑、基槽上口的灰线进行修坡, 修坡时应由上向下分层将土挖除,这样既保证了基坑、 基槽边坡的坡度,也保证了基坑、基槽上口和下口的 顺直,并留足300mm的余土采用人工修坡。 1.2.3 在施工操作过程中应加强过程监督控制,有 施工操作不当时应立即纠正。
第三部分:地下防水工程
3、变形缝漏水
3.1、 现象: 地下室沿变形缝处漏水。
3.2、 防治措施: 3.2.1 采用埋入式橡胶止水带,质量必须合格,搭 接接头要锉成斜坡毛面,用XY-401胶粘压牢固;止 水带在转角处要做成圆角,且不得在拐角处接槎。 3.2.2 缝内嵌入沥青木丝板,表面嵌两条BW橡胶 止水条,上面粘贴橡胶止水带,再用压板、螺栓固 定。 3.2.3 后埋式止水带须全部剔除,用BW橡胶止水 条嵌入变形缝底,重新铺贴好止水带,再浇混凝土 压牢。
第三部分:地下防水工程
1、混凝土墙裂缝漏水
1.2、 防治措施: 1.2.1 墙外没有回填土,沿裂缝切槽嵌缝并用氰凝 浆液或其它化学浆液注缝隙,封闭裂缝。 1.2.2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改 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 1.2.3 设计应按规范要求控制地下墙体长度,特殊 形状地下结构和必须连续的地下结构,设计上应采 取措施。 1.2.4 应采用覆盖后浇水养护方法,养护时间不少 于规范规定,同时还应防止气温陡降可能造成的温 度裂缝。
第二部分:桩基工程
1、锤击预制桩—桩身偏移过大
1.1、 现象: 成桩后,经检查验收,桩位偏移超过
规范要求。
1.2、 防治措施: 1.2.1 施工前需平整场地,其不平整度控制在1%以 内。 1.2.2 插桩和开始沉桩时,控制桩身垂直度在1/200 (0.5%)桩长内,若发现不符合要求,要及时纠正。 1.2.3 桩基轴线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 处,开工前、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 1.2.4 在饱和软土中施工,要严格控制沉桩速率。采 取必要的排水措施,以减少对邻桩的挤压偏位。 1.2.5 根据工程特点选用合理的沉桩顺序。 1.2.6 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 头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规定。 1.2.7 沉桩前,桩位下的障碍物必须清理干净,发现 桩身倾斜,应及时调查分析和纠正。 1.2.8 发现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时,应会同设计人 员研究处理。
1.1、 现象: 混凝土墙面出现垂直方向为主的裂缝,有的裂缝因贯穿而来自水。第三部分:地下防水工程
2、施工缝漏水
2.1、 现象: 沿施工缝渗漏水。
2.2、 防治措施: 2.2.1 选择正确接缝的形式。 2.2.2 处理好接缝:拆模后随即用钢丝板刷将接缝 刷毛,清除浮浆,扫刷干净,冲洗湿润。在混凝土 浇筑前,在水平接缝上铺设1:2.5水泥砂浆25mm左 右。浇筑混凝土须细致振捣密实。 2.2.3 平缝表面洗刷干净,将橡胶止水条的隔离纸 撕掉,居中粘贴在接缝上,搭接长度不少于50mm, 随后即可继续浇筑混凝土。 2.2.4 沿漏水部位可用氰凝、丙凝等灌注堵塞漏水 的通道,再用氰凝浆涂刷施工缝内面,宽度不少于 600mm。
5.1、 现象: 沉桩结束时,桩端入土深度、贯入度
等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
第二部分:桩基工程
6、静压桩—桩位偏移
6.1、 现象: 沉桩位移超出规范要求。
6.2、 防治措施: 6.2.1 施工前对施工场地进行适当处理,增强地耐 力;在压桩前,对每个桩位进行复验,保证桩位正 确。 6.2.2 在施工前,应将地下障碍物,如旧墙基、混 凝土基础等清理干净,如果在沉桩过程中出现明显 偏移,应立即拨出(一般在桩入土3m内可以拨出), 待重新清理后再沉桩。 6.2.3 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桩机平整,不能桩机 未校平,就开始施工作业。 6.2.4 当施工中出现严重偏位时,应会同设计人员 研究处理,如采用补桩措施,按预制桩的补桩方法 进行补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