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
(4)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发展:
1、斗争的目的:①为了本阶级的生存与发展②为了民族利益
2、斗争的对象 ①罢市、游行抗议
②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③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④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治 3、、主要事例:(五四运动、济南惨案、九一八后、一二八后,抗战爆发后
) 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厂 等,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部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⑶.三大改造:农业由初级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实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46-1949)
(1)原因:
A、法币政策的影响,物价飞涨;
B、外贸逆差的影响; C、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
D、官僚资本的压迫;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
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 特点: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垄断性;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买办性; 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封建性。 E、繁重的苛捐杂税负担; F、美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
(3)本国反动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
①封建政府不正式承认,阻挠、限制;
②苛捐杂税(厘金); ③国民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
④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
材料一:“……洋商之货,进出只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
完税,又须报捐。……” 材料二: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 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 就存心勒索。今天饬令它降低价格,明天饬令它捐献。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 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 名,革去他武举功名,“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纺织业(最大):上海-天津、青岛、武汉和面粉业(第二)发展迅速:出
口欧洲。
(2)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扫清了一些障碍; B.中华民国:提高政治地位,发布实业法令; C.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D.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B、洋务运动的诱导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领导力量: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口号:“自强”和“求富” 3.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工业近代化) (2)创办近代海军 (军事近代化) (3)派遣留学生 (培养近代化人才) (4)开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 (教育近代化)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市场和劳动力。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5.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
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也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最终也失 败了. 6.洋务运动的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 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改革,使洋务运动注定不可能成功。 上海英商耶松船厂(该厂由英商佛南于同治四年1865)创办于上海虹口。它 长期租用浦东的两个船坞,下设若干分厂。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 为 13.5%,第二年即升至 21%。 代表性机构: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
(5)意义: 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 (1)经济: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方式;
(2)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公车上书、谭嗣
同就义),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思想: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
(1)表现:
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增加;
年份 1902 1914 1930 1936 1941 1948 外国在华投资总额 150930 225570 348740 428540 916180 309890 美国投资额 7941 9910 28570 34050 48240 139330 美国投资比重 5.2 4.4 8.2 8 5.2 45

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
(1)原因:
A、法币政策的实施(目的、内容、影响) 影响: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积极); 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币制改革后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 工业的控制(消极)。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概况: 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控制加强,发展 曲折艰难。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 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刘鸿生(浙江定海人)
A、在民族危机下,“实业救国”兴起;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典型企业:
创办人 地 址 企 业
张謇 荣宗敬 荣德生
周学熙 刘懋赏 冯济川
江苏南通 江苏无锡
河北唐山 山西
大生纱厂 保兴面粉厂
新洋灰公司 保晋矿务公司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4)特点、地位: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最后结局-----三大改造(1953-1956):从私有制到公有制
三大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材料三: 宋子文历任南京政府财政部长、中 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宋 家控制的官僚资本在金融方面,对 广东银行、新华银行、中国国货银 行、中国保险公司、上海银行等都 有投资。1931年,以中国银行为首 的各财团银行,趁中国棉纺工业出 现危机,通过投资、贷款、管理等 方式,先后侵占了33家民族资本纱 厂,这些纱厂共拥有100余万枚纱 锭。在全国近代化工业和交通运输 业中1936年占58.9%, 约5.64亿元 。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46-1949)
(2)结果: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材料:1948年,上海的3000余家大工厂开工率只有20%;天津63家橡胶企业,
上半年只能发挥生产能力的20%—40%,下半年绝大部分停工;青岛1000余 家工厂,只有四分之一处于半开工状态,其余全部停工。
材料四:日本提出“二 十一条”后,全国掀起 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运动。
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
(3)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1、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不平衡; 2、体系: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力量: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4、地位: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优势; 5、时间:“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材料1:(天津)1912——1920年在工商部注册万元以上厂矿23家,其中轻工业22
家,采矿业1家。 至于机器制造业,国内几乎是空白。机器设备完全依赖从国外进 口。 材料2:辛亥革命后,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 钢铁生产能力的9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 占到90% 。 ——以上均摘自《民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3:大战结束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
材料一: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yong)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
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的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也。——《工业建设会趣 旨》 材料二:“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 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引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 会之变迁》 材料三: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1913年比较)
近代经济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经济
目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初步发展) 三、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短暂的春天
四、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Fra bibliotek27-1936)
五、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46-1949) 六、最后结局-----三大改造(1953-1956):从私有制到公有制 七、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
现代经济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三、文革时期十年动乱(1966~1976年)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在)
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