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 鸦片战争后的变动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后3 初步发展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短暂的春天1914至19182 国民党短暂发展1927至19363抗日战争时期4解放战争时期1914年—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民族之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了,保障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实业救国运动高涨,人民投身实业的积极性提高.3.抵制日货运动开展.4.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为中国资本主义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进步潮流,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但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迫.抗战时期,由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加上战争的破坏,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并于1956年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兴衰过程:(1)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为主,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2)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美日则乘机扩大对华侵略。
至1922年,华盛顿会议前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继续扩大资本输出,1931年比1914年增加33倍,到1931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占第一位。
列强纷纷转嫁30年代大危机。
(5)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
(6)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取得在中国的经济独霸地位。
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
(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畸形。
(2)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3)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兴衰过程:(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被迫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得到进一步发展。
(4)日益萎缩和破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5)得到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6)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特点:(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2)买办性:适应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演变过程:(1)统治地位的确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外依附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凭借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办法,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2)恶性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垄断工业,商业专卖,独占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3)进一步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面加紧剥削人民,一面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企业、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钢产量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制、交通、对外贸易等。
(4)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机关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6。
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1)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
??(2)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3)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2、演变过程:(1)产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并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还兴办了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2)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并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3)占主导地位:建国后土改完成,形成农民个体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占统治地位。
(4)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又出现了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也完成了。
7.社会主义经济:特点:社会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其形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演变过程:(1)单一的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形成了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1956—1978年在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并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处商独资企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其余经济形式是国营经济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服务,形成竞争格局,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
(3)向市场经济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渐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向间接管理体制转变。
二,近代几种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相互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后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中含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其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阶段特征(1)近代前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
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就起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起到促进其解体的作用,后来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需要,随着中国市场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种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过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了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存在着依赖性。
(3)近代后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由于受到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