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
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
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
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
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
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
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
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
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
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
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
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
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
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
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
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
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
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妙, 数学美由此凸现一斑。
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一个“千山”,夸张写出整个空间的安静,所有山的鸟都飞走;一个“万径”,将空间的空旷之感再次突出。
用文学角度的赏析,便是用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和空洞。
这样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的寂寞。
所以说,数学用在这里,让整首诗都更深层次的显现出寂寥之感。
除了这些名扬千古的诗,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
如
唐诗《题百鸟归巢图》: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
”
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
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数学题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
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
瞧,多么有趣。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
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
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
“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
”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
”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
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
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
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
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
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会不解其意:从一到万惟独无“亿”!即是无“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
于是她回信写道: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年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
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
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
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
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的网民写的这样一首诗,来调侃数学和诗词的碰撞。
那么就以这首《沁园春数学》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沁园春数学》
数苑飘香,千载繁荣,万世流芳。
读《九章算术》,何其精彩,《几何原本》,意味深长;复变函数,概统理论,壮阔雄奇涌大江;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学轩昂。
难题四处飞扬,引无数英才细参详;仰枷罗华氏,煌煌群论,陈氏定理,笑傲万方;一代天骄,A*怀尔斯,求证费马破天荒;欣昂首,
看数学发展,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