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1)》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备课组 何 泽 2009/11/1
课 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把分式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掌握“穿针引线
法”求解分式不等式和简单的高次不等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与归纳得出基本方法,并熟练应用。
(3) 态度、情感、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感受划归思想。
教学重点:求解分式不等式和简单的高次不等式
教学难点:在不等式转化过程中如何保证等价性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小练习:解不等式
①
(x+1)(2x-1)<0 ②(x-2)(1-x)<0 ③
≤(2x+1)(x+2)0 ④≥(1-2x )(1+x)0 (学生练习完成,老师点评。
师生共同复习“三个一元二次”的关系)
2、思考:解不等式 ①
x+1<02x-1 ②x-2<01-x
③≤2x+10x+2 ④≥1-2x 01+x 二、新课
1、对于练习题2中这样的分式不等式,我们可以考虑等价变形去掉分母,
思路(1):
对分母分正负情况讨论,去分母,注意不等式是否改变方向;(略)
思路(2):
可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给不等式左右同时乘以分母的完全平方。
①可化为
(x+1)(2x-1)<0②可化为(x-2)(1-x)<0 ③可化为
≤(2x+1)(x+2)0且2x ≠-④可化为≥(1-2x )(1+x)0且1x ≠- 试着与练习1中的不等式比较,解略
概括:原来将这些不等式去掉分母,我们就相当熟悉了!尤其是第二种方法更简单,不过不等式含等号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等价性啊!
2、上面练习题中的2组不等式,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等式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分解因式。
下面的不等式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又该如何解决?
例题1 解不等式:(1)(2)(3)0x x x --->
析:这是个一元三次不等式,我们也可以利用函数来解决。
设
()(1)(2)(3)f x x x x =---
(1)显然函数()f x 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有3个,坐标分别为(1,0)(2,0)(3,0);
(2)函数()f x 的图像把x 轴分成了四个不相交的区间,它们依次为
1-∞∞(,),(1,2),(2,3),(3,+)
(3)当x>3时,()0f x >,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不间断的曲线,并且()f x 的符号每经过x 轴的一个交点就会发生一次变化,由此如图:
变化规律就很明显,从右到左每个区间的符号正负相间。
通过分析,不等式(1)(2)(3)0x x x --->的解集为∞ (1,2)(3,+)
我们把这种求解不等式的方法称为“穿针引线法”。
例2:解不等式
(1)11x
≤ (2)2(2)(4)0x x --<(x-3)(3)x (1-x )(2+x)>0 过程板演略。
实际上,对于右边为0,左边完全分解因式的不等式一般都可以使用 “穿针引线法”,它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变形(右边为0,左边完全分解因式,未知数的系数要为正)
(2)标根(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注意实根和虚根)
(3)穿根(从右上开始,奇次穿透,偶次不穿透)
(4)结论(上正下负,写成集合形式或用区间表示)
3、课堂练习(教材83P -3,4)
4、课堂小结:本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求解分式不等式和简单的高次不等式的方法,特别是 “穿针引线法”的运用,要注意各细节。
5、课后作业(教材87P -7,8)
6、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