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年级奥数内容

1-6年级奥数内容

1-6年级奥数重点内容一年级奥数:一年级得孩子刚刚踏入小学。

不论就是学习习惯还就是学习方法,都需要全面得培养与正确得引导,这就需要家长对整个六年得小学学习有一个全面得规划。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1、巧算与速算得基本知识:对于一年级得学生来说,计算就是学生学习时遇到得第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在瞧似无序得算式中寻找到一定得规律,化繁为简,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增强学习数学得信心,提高学习数学得兴趣。

另外,计算与速算就是各种后续问题学习得基础。

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过计算这关。

2、认识并学会数各种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体、圆与立方体等就是小学学习中最常见得图形。

通过系统得指导,使一年级得学生能够计算出各种基本图形得个数;使学生建立起有序思维,为建立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3、学习简单得枚举法:枚举法对于一年级得学生来说得确就是有一定得困难。

在华数课本中,介绍这一难题时采用数数这种更为直观得方式,将复杂抽象得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

枚举法训练得重点在于有序得思维方式,学习之初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建立起自己得思维方式。

4、数字得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关于数论得基础知识:数论问题就是后续学习中得一个重点,而这学期将要学到得:数字得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无疑将会就是今后学习得基础,在这里我们把数论问题分解为各种类型逐一讲解,使华数学习更加系统。

二年级奥数:二年级就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得最佳时期,学习奥数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得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得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

对于二年级得学生家长来说,激发孩子对华数得兴趣就是最主要得。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1、计算要过关:对于二年级学生得奥数学习来说,最先碰到得问题就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就是重点也就是难点。

根据学校数学得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得列竖式,尤其就是乘法得列竖式在二年级华数得学习中要求得比较多,比如华数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所以对于学习下册华数得学生,首先计算关一定要过。

2、枚举就是难点:对于二年级得学生来说,有序思维与抽象思维就是比较困难得,对于问题,二年级得学生更多得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

而枚举法得问题需要得就就是孩子得有序思维,比如华数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得方法,下册得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得问题。

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

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得问题形象化,比如上面举到得汉堡与汽水得例子就更加形象。

3、应用题要接触:二年级华数课本下册中得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建议学有余力得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得部分问题,但就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华数课本中那样大。

三年级奥数:三年级得奥数学习就是小学奥数最重要得基础阶段,只有牢固掌握了三年级奥数最基本得知识技巧,才能有效得促进今后得数学学习,最终在竞赛、以及小升初中有所斩获。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三年级属于奥数学习打基础阶段,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年龄得增长,孩子得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相比于一、二年级有很大得提高,这个时期就是奥数思维形成得关键时期,就是学奥数得黄金时段,所以能否把握住三年级这一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小升初得成与败。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三年级下学期学习得关键知识点。

1、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速算与巧算计算就是数学学习得基本知识,也就是学好奥数得基础。

能否又快又准得算出答案,就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得一个基本点。

在三年级,主要学习了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其中应用乘法分配率就是竞赛中考察巧算得一大重点;除此之外,竞赛中还时常考察带符号“搬家”与添括号/去括号这两种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而简便运算得思路。

例如:17×5+17×7+13×5+13×7问题解析:由于四个加项没有公共得乘数,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率。

可以考虑先分组应用乘法分配率,在观察得思路,原式=(17×5+17×7)+(13×5+13×7)=17×(5+7)+13×(5+7)=17×12+13×12=(17+13)×12=30×12=3602、学习假设思想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源于我国1500年前左右得伟大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其中记载得31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翻译成现代文就就是说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求笼中各有几只鸡与兔?问题解析:我们知道每只鸡2只脚,每只兔子4只脚,我们不妨假设笼子里面只有鸡,那么应该有只脚,而事实上有94只脚,原因就就是我们把一部分兔子假设成了鸡。

我们知道,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么一共应该有只兔子,剩下了35–12=23只鸡。

对于一般得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有鸡数=(兔得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得脚数-鸡得脚数)兔数=(总脚数-鸡得脚数总头数)(兔得脚数-鸡得脚数)3、平均数应用题“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同学们得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经常用到。

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完试,可以计算全班同学得数学“平均成绩”,同学与爸爸妈妈三个人得“平均年龄”等等,都就是我们经常碰到得求平均数得问题。

根据我们所举得例子,可以总结出求平均数得一般公式:总数与÷人数(或个数)=平均数。

比如说人大附小三年级(一)班第2小组5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分别就是93,95,98,97,90,那么第2小组5名同学得数学平均分就是多少呢?问题解析:根据我们总结得公式,首先可以求出第2小组5名同学数学得总分一共就是93+95+98+97+92=475,所以她们得平均分就是475÷5=95(分)。

4、与差倍应用题与差倍问题就是由与差问题、与倍问题、差倍问题三类问题组成得。

与倍问题就是已知大小两个数得与与它们得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得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与÷对应得倍数与=“1”倍量;差倍问题就就是已知大小两个数得差与它们得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得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差÷对应得倍数差=“1”倍量;与差问题就是已知大小两个数得与与两个数得差,求大小两个数得应用题一般可应用公式:大数=(数量与+数量差)÷2,小数=(数量与-数量差)÷2。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两种量彼此间得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得方法以线段得相对长度来表示两种量间得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得途径。

5、年龄问题基本得年龄问题可以说就是与差倍问题生活化得典型应用。

同时,年龄问题也有其鲜明得特点:任何两个人之间得年龄差保持不变。

解决年龄问题,关键就就是要抓住以上两点。

例如:哥哥两年后得年龄就是弟弟年龄得2倍,今年哥哥比弟弟大5岁,那么今年弟弟多少岁?问题解析:由于两人之间得年龄差不变,在2年之后哥哥仍然比弟弟大5岁,那时哥哥就是弟弟年龄得2倍,这就变成了一道差倍问题,也就就是说弟弟得年龄在2年后就是5÷(2-1)=5(岁),所以今年弟弟5-2=3(岁)。

四年级奥数:四年级就是一个承前启后得阶段,学习内容得难度与广度有所增加,各种竞赛任务与招生考试得成绩重要性大大增加,不论自己得孩子就是刚刚开始学习奥数,还就是已经着手为竞赛、升学做准备,如何更好得完成四年级得学习计划,如何做好四年级与五年级得过渡,如何规划小升初之前得这两年时间就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得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1、计算:计算就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得重点,每个年级奥数得学习都以计算为基础,较好得计算能力就是学好其它章节,取得优异成绩得保证。

每个年级得计算有每个年级得特点,四年级得计算以加入了小数得计算为主,对于奥数基础扎实得同学并且希望在五年级取得一些成绩得同学还应该加入一些分数得计算。

四年级计算应该掌握得重点题型有多位数得计算,小数得基本运算,小数得简便运算等。

其中,多位数得计算主要以通过缩放讲多位数凑成各位数全就是9得多位数,再利用乘法得分配率进行计算。

小数得简便运算主要与等差数列求与、乘法得分配率与结合率、换元法等结合在一起,需要同学们对各种题型熟练得掌握,尤其就是多位数得计算。

最后,小数计算得重点还就是最基础得小数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初学小数时由于小数点得原因计算经常出错,如果计算不准确,再好得方法与技巧都无从谈起。

所以,四年级学习计算得重点在于以基础计算为主,掌握各种简便运算技巧,提高准确度与速度。

2、平均数问题:在学习平均数问题得时候一定要先对平均数得概念有很好得理解。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解平均数问题时经常犯一个错,尤其就是在行程问题中得一道题,错误率最高。

小明从学校到家速度为12,从家到学校速度为24,问往返得平均速度就是多少?很多同学答案都就是18,误以为平均数度就就是速度得平均,这就是不对得。

在学习平均数问题得时候还要会利用基准数处理一大串数据得求与问题与求平均数得问题。

很多复杂得平均数问题都就是可以利用浓度三角得方法来解决得,尤其就是思维导引中后面得一些复杂得平均数问题,同学们应该尝试用浓度三角得方法来解决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得学习对以后浓度问题得学习很有好处,因为大部分平均问题得题型与浓度问题得题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相同得。

3、行程问题:四年级行程问题要掌握以下各类得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火车相遇问题、流水行船问题、多次相遇问题等。

首先,我们要对基本得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有非常深刻得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到六年级了对于追及问题中两个人所走得时间就是否相等还经常容易出错。

其次,我们要熟悉并掌握火车相遇问题与流水行船问题这两个行程问题中最基本得专题,对我们后面复杂行程问题得学习起到非常大得帮助。

最后,要掌握行程问题中解决复杂问题常用得技巧,划线段得习惯,并养成良好、简洁得解题习惯。

画线段图得方法就是解决很多复杂行程问题常用得方法,很多同学在画线段图得时候不够简洁,常常画出得线段图中多余得线段与条件太多,导致画出得线段图比题目本身还复杂,无法分析求解。

在平时得学习中应该尽量模仿老师,养成良好得解题习惯。

4、排列组合:排列组合就是对上学期所学得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两讲得一个升华。

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中大家对分步与分类有了一定程度得理解与掌握,排列组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更专业更有效解决计数问题得方法。

在排列组合中首先要对排列组合得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得计算、排列与组合得区别等有很好得理解,尤其就是排列与组合得区分上,需要对一些经典例题得掌握从而来理解排列与组合得区别。

同时,很多问题好需要结合分类分步方法与排列组合得原理来解题,并不就是单纯得排解组合公式得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