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3个生字(敦、濯、蔓),2个多音字(蕃,鲜)2个通假字(蕃、植),3个词类活用(蔓、枝、远),2个介词(之、而)。
2、朗读并理解文章,感悟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3、分析文章层次,探讨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
4、品味荷花韵味,联系全文,拓展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
作者表达方法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读顺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并试着翻译。
第一课时
导入:
师:现在越来越流行送花。
比日说,求婚的小伙子总要手捧一束红玫瑰;朋友之间分别的时候,喜欢送勿忘我;送亲人的时候选择康乃馨。
这是因为花不但漂亮,背后所代表的寓意也不同。
玫瑰代表?(甜蜜,爱情)勿忘我代表?(回忆,永恒的情谊)康乃馨代表?(亲情,期望)
师:今天我们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认为莲花的寓意是什么呢?
生:清高,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对,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文章,进一步了解莲花的习性,以及作者眼
中的荷花。
一、初读文章,梳理基础知识。
1、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
(板书题目及作者)很好,请看多媒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字词,大家一起再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生:(敦、濯、蔓、蕃、鲜、植)
师:(点名翻译并讲解)
2、师:首先,我们看题目。
这个“说”字,该怎么解释?我们在八年级下册学过韩愈的一篇文章,也是同样的文体。
生:《马说》。
师:我们可以得知,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一下喜爱荷花的道理。
)
3、师:而“莲”呢,是荷花的别称,有没有同学知道,荷花的其他别称?
生:芙蕖、溪客、碧环、玉环、鞭蓉、水芙蓉、鞭蕖、菡萏(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水芝、水华、水芸、水旦等。
师:其次,我们来了解作者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
莲池”),池中建“赏莲亭”。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
二、分段朗读,感悟莲之美。
师:荷花,在古人心中是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常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她清丽可赏,清香可闻,莲藕可食,莲子可入药,美而实用。
而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这一篇《爱莲说》,仅仅119个字概括荷花神韵,成千古传诵名篇。
接下来朗读第一段,一起感悟莲之美。
师:在作者眼中,荷花是什么模样?请用原文回答。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的是什么?(引导逐字逐句翻译。
)
生:荷花生在淤泥之中,却不受污染,受清水洗净,也不妖艳。
师: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的?
生:生长环境。
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又描绘了荷花哪一方面?生:体态,气味。
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呢?
生:气质,品格。
师:由此我们可知,荷花的美是由内而外的。
就如同一个美女,她必须有美好的品格,才不会只是徒有其表。
作者痴迷荷花至极,作者将
荷花看成是一位(君子)。
他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那么,同学们了解这位“君子”的品格吗?(引导讲解得出答案。
)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媚态(妖的意思是妖艳,那么不妖艳是指?)
中通外直——独立高洁(将茎想成莲的心,它的心是通的,而外面是直的。
)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没有多余的枝蔓,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很远都能闻到味道。
)
亭亭净植——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笔直洁净。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亵的意思的亲近而不庄重,那不可亵玩的意思是?)
第二课时
三,通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探讨写作手法。
1、师:作者只是喜爱莲,而写莲吗?
生:不是,既是爱莲,又托物言志。
师:为何不通篇写莲,反而花笔墨写菊花和牡丹。
这样的写法是?生:衬托。
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突出莲的高洁品格,使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同学们写作的时候也可采用这样的手法。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多少描写荷花的诗歌?生:【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师:有人说,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当中给我们描绘了三种生活态度。
三种花代表着三种人,从三种人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三种生活态度。
让我们看到这个总结的表格,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
师:好了,同学们,菊花代表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独放幽香,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匿生活。
师:同学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如何?
生:难以实现、不现实、有逃避现实之感。
师:那么牡丹又代表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富贵华丽,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生活。
师:对于这样的生活,你如何看待?
生:讽刺、远离。
师:在作者的心中,荷花是?
生:君子。
师:那周敦颐认为什么才是君子的处世方法呢?请大家联系莲的生长习性来思考一下。
生:生于污浊的世间,但不受污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非常好。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生活在世间,周敦颐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匿者,更不愿像世人那般追求功名利禄,贪慕虚荣。
他要做一个品德高洁的君子,行走于混沌的世界,却通身风朗月清。
这是周敦颐一生的追求与要求,也是我们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3、师:古往今来因为花的不同习性衍生出不同的寓意,使得许多人爱花成痴。
周敦颐爱莲,从小住处旁必有荷花摇曳相伴。
陶渊明独爱菊花,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千古名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前人一生只钟爱一种花,就拿花中四君子来说,菊有陶渊明钟爱,我们就不说了,那么梅兰竹呢?我们来拓展了解一下。
师:首先,我们来看梅花。
古往今来爱梅花的人可不少,吟咏她的诗词也很多。
你们知道多少呢?
生:“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千古名篇《咏梅》的陆游。
师:兰花呢?
生:屈原,识兰痴者,莫过于屈原。
无论花叶根茎都令他执着痴迷。
人们这样说,“兰遇屈原知心,屈原遇兰幸事。
”而王羲之更是将兰花的姿态运用到书法当中。
师:谁又只钟情于竹?
师:苏东坡。
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连最爱的东坡肉都不要了。
师:还有呢?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谁的诗?生:郑板桥。
师:对,清朝的诗人的郑板桥。
他一生写了不少诗歌,还挥毫画了许多画。
师:说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最爱的花又是什么呢?只是这节课的课后
作业,请以“我最爱的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
最好能够用上衬托,象征等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