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1)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1)

《爱莲说》总复习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变型默写1、入题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1)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2)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3)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9、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段意及中心段意:第一段表达作者对莲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之情。

第二段高度评价莲的品德,再次表达对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中心: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七、简答作者运用“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种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表现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此句是总提句,为下文将要说的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莲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菊之爱有哪两重含义?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什么?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既照应上文“与独爱莲”,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事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格;同时又是花中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

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事态的鄙弃和厌恶。

《陋室铭》复习资料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是儒家经典着作。

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二、课文翻译: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死。

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变型默写12、概括本文论点的句子34四、段意和中心段意第一段提出并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

第三层(最后一句)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出“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以具体事例告诉人们怎样做是“舍生取义”。

中心本文通过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指明“义”比生命重要,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

五、简答人应该怎样才能保持“本心”?恪守“善”的本性;不要受周围坏的环境影响;不要被物欲所蒙蔽。

2、启示:“义”重于“生”;不能见利忘义。

六、补充解释兼:同时。

甚:比得上。

可以:可以用来。

由是:采取某种手段。

则:就。

是故:由此可见。

耳:罢了。

与:给。

宫室:住宅。

谓:叫做。

是:这样。

七、一词多义(1)呼尔而与之动词,给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表示反问(2)得之则生就则凡可以得生者所不用也那么(3)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做(4)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5)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所恶有甚于死者介词表比较(6)蹴尔而与之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可是(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