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

关于狄尔泰生命解释学—生活、体验、时间的读书报告一、历史理性批判草稿1、觉识、实在性:时间狄尔泰将精神世界在主体中的建构如何使关于精神实在的知识成为可能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任务,为了表明体验中被体认到的事态的实在性,我们必须说明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范畴”一词。

“我们归之于客体的各种谓词包含着不同的体认模式。

指谓这些模式的概念,我称之为范畴。

”1形式范畴是关于一切实在的陈述的形式,真实(实在)范畴包括的成员被用于整个实在,它们起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实在范畴缘起于我们的生命。

生产关联体、力量和价值都被用来描述精神生活。

“生活中的时间性是生活的第一个范畴规定物,也是一切其他范畴规定物的基础,‘生命行程’一词已经指明了这种时间性。

时间通过我们的意识的综合整体,而为我们存在着。

”2体验概念包含时间性,体验是一段时间序列,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知识起源于体验,体验是一切知识的前提。

狄尔泰在这里用了很多句子描述时间,时间概念是通过体验而最终形成的,时间被经验为现在的无休止的前移,在同一瞬间,将来变为现在,又没入过去,现在是一个满含实在内容的时间因素,我们通过各种表象而拥有过去和将来,这些表象之所以为我们存在着,仅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

从现在回顾过去,是记忆中的图景,根据它们对于我们意识的价值,我们对其进行排列,时间越加流逝,我们的记忆越加模糊,而将来的图景也是不确定的。

当回顾过去时,我们是很矛盾的,人们为过去所决定,但又否定它,幻想着它本来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而面对将来时,由于现在的实在性范畴与可能性范畴结合,我们觉得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思维在对于时间的体验中所遭遇的矛盾产生于知性的非穿透性。

甚至时间进展中的最小部分也仍然涉及时间的流逝。

现在从来都不存在,我们经验为现在者总是包含着对于刚才的现在者的回忆。

”3过去在现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通过记忆实现的,过去被包容进现在,时间之流中构成了一个现在性的统一体者,这是体验的一种最小单元。

“由于体验是时间进程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在它尚未构成思想的清晰的对象之前,就已经随着时间之流(狄尔泰又称之为生命之流‘Fluss des Leb2ens’)成为过去,所以,这样的体验是思想无法直接把握的。

因为根据生命本身的法则,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生命瞬间,都是我们注意力所固定下来的记忆的瞬间,而不再是时间之流或生命之流本身,思想对它是不可能直接穿透的,狄尔泰把这种情况称为‘二律背反’。

”4关注破坏了体验,但是体验、表现和理解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抓住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我们再体验这种活动。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既出现于时间之中,又不为外物所扭曲的表现。

2、生活、时间、生活关联体由于意识的统一性,我们体认到关联体,生活本身是一种结构关联体,这种关联体得到体认,乃是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就是解释学循环。

“一切理解方式所共有的内容是,从对于确定—非确定的部分的体认出发,尝试把握整体的含义,然后再回过头来,更准确地规定各个部分。

”5整体和部分的同一。

生活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2同上书3同上书,第179页4<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5《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07页与时间中的一切紧密相连。

生活的整体性特征—它的内在的生灭变化,它的构成一种自我关联体的能力等都决定于时间。

生活存在于时间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即作为它们的关联体而存在,生活与得到再体验者之间展现出诸部分的意义与整体的关系。

在记忆中,在每一种生活关怀中,我们的整体存在都对其自身和他物持有一种态度;在每一种生活关怀中,我们都能看到部分对于整体的意蕴。

生活以生活的时间性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了这一特性。

“尽管整体与部分这一形式范畴适用于空间、时间、有组织的存在物或历史中的一切关联体,但它首先是从生活的本质,以及与此相应的理解过程,即那种使诸部分结成一个关联体的过程,获得自身的意义。

”6除了一般的思维范畴外,对于生活的理解还需要价值、目的和意义等范畴,这三种范畴之间的不同,首先因为我们体认生命行程时所采取的时间观点。

“当通过记忆向后回顾时,我们借助意义范畴,看到了一个生命行程的过去部分的关联体。

当生活在今天,我们通过情感,体验到当下实在物的肯定和否定的价值。

如果面向将来,我们又会因为一种前瞻性的态度而形成目的范畴。

”7每一范畴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理解生活整体。

我们对于当下的体验中,被体验到的现在物的各种内在价值是并列的、各自分立的。

面对将来时,各种目的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些可能、选择和归属的关系。

只有意义范畴可以克服生活诸部分之间的单纯的并列和单纯归属关系。

“生活中的关联性只能在生活事件的意义和对于生活整体的理解以及该整体的含义的关系中得到说明。

只是在这一领域中,范畴才可能取代单纯的并列性和从属性。

作为生活理解之特殊方面的价值和目的等范畴态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吸收进一种总体认识之中。

”8我们通过意义范畴来体认生活,通过结构和以此为基础的获得性心理生命,时间中的生命过程就会出现塑造关系,意义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一个生活过程的塑造之中—此过程展开于时间之中,并且以一定环境下的生活结构为基础。

二、狄尔泰思想述评狄尔泰认为,体验是获取认识的第一步,它是直接的感受,全部认识就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狄尔泰把生命当做精神科学的出发点比康德的先验哲学和经验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它的出发点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拥有知、情、意,并且不能将它们进行分割的整体,而不像后者那样只是偏重于某一个孤立的侧面;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体验的时间性,对后来的哲学家大有启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因此总是把时间性与人的存在及其解释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描述也与狄尔泰类似。

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不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自然科学与生物学色彩重,“我们看到,一个心理—生理生命行程开始并结束于时间之中。

”“这些相互作用就发生在生活这一关联体中。

它们都受到遵循着因果律的自然客体系统的限制。

这个系统也包括心理过程中那些与躯体相关的方面。

这种生活时时处处都要受到时空限制,它仿佛居身于诸生命单元的时空事态中。

”9相互作用并不是指因果关系的一个方面,而是一种体验。

伽达默尔认为,在兰克和德罗伊森那里已经存在一种唯心主义态度和经验主义态度之间的冲突,在狄尔泰这里,这种冲突变得特6《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7同上书,第185页8同上书,第215页9同上书,第207—208页别尖锐。

在《建构》中,专门一节讲自然科学建构与精神科学建构的区别。

“自然科学主要探讨的是‘事实’,而人文科学主要探讨的是‘意义’; 自然科学依靠的是‘经验’,人文科学依靠的是‘体验’;自然科学使用的是因果的‘说明’,人文科学使用的是意义的‘理解’。

”10“真实范畴在精神科学和在自然科学中完全不一样。

我不打算讨论与这些范畴的起源相关的问题,而只想谈一下它们的有效性。

任何真实范畴都不能声称,既然它在自然科学中有效,便在精神科学中同样有效。

”11自然科学的因果性并不存在于历史世界中,如果历史被认为与自然一样,并不是精神的显现方式,那人的精神就无法认识历史了。

狄尔泰的优秀之处在于,“他没有忘记经验在这里是某种根本不同于自然认识领域内的经验的东西。

在自然认识领域内所涉及的,只是通过经验而产生的可证实的观点、、、内在历史性是一种生命的历史过程,它的范例不是固定的事实,而是那种使回忆和期待成为一个整体的奇特组合,我们把这种组合称之为经验,而且由于我们做出经验我们获得了这种组合。

”12生活作为一种结构关联体,结构概念的使用,使对内心生命联系的体验性与自然事物的因果联系相区别。

结构意指一种关系整体,这整体不依赖于事物的时间性的因果次序,而依赖于内在的关系。

生命的结构联系通过解释学循环,使精神科学拥有诠释学基础。

解释学面对的就是意义,价值、目的、发展、理想等范畴都依赖于意义范畴。

“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一种与整体的理解相关的生活的特殊部分的意义范畴去体认生活过程的关联体。

”13“意义被理解为生命的表现,生命本身,即这种流逝着的时间性,是以形成永恒的意义统一体为目标。

生命本身解释自身。

”14关于人的本质方面,与发展概念相伴随的是塑造概念,塑造是一种普遍的生活属性,人的本质是塑造出来的,意义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一个生活过程的塑造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一个新的特征,即它在时间上受到限制,同时又超越时间。

”15“即狄尔泰并不认为,有限的—历史性的人受制于特殊时空关系,对精神科学认识可能性乃是一种根本的损害。

历史意识应当实现这种对自身相对性的超越,以使精神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成为可能。

、、、历史意识那种超越自身并能够获得客观历史认识的特征究竟依据于什么呢?”16在狄尔泰这里找不到明确的答复。

表面上看,伽达默尔最初也批评狄尔泰学说的不彻底性,认为在狄尔泰哲学观中存在着唯心主义与经验主义、个体的心理学基础与整体的历史主义观念的冲突,但是,伽达默尔仍然承认狄尔泰对现代解释学的杰出贡献。

伽达默尔非常看重狄尔泰从历史的视野去考察和研究人类的生命世界,他甚至把狄尔泰的解释学称做“历史解释学”。

“当然,伽达默尔也注意到狄尔泰的‘历史解释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狄尔泰晚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影响,把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类精神史混淆在一起,这当然是狄尔泰思想内在的悖论。

对此,伽达默尔不无遗憾地说,狄尔泰试图开启的以解释学为基础的认识论尝试,因为其晚年追随黑格尔的历史主义而告失败。

”1710 <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何卫平,人文杂志2004 年第3 期1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12《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17页13《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11页14《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23页15《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第211页16《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35页17<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参考文献:1、《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狄尔泰文集第3卷,安延明译,人大出版社,2010年2、《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3、<解释学与认识论———一种历史眼光的透视>,何卫平,人文杂志2004 年第3 期4、<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谢地坤,《哲学动态》2006年第3期5、《狄尔泰传》,鲁道夫·马克瑞尔著,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相关主题